国内外60多年临床应用 生长激素安全有效

健康知识 2025-05-22 12:35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在中国的某个西部城市,有一个名叫小果的男孩,现年15岁,但他的身高只有1米45。因为骨骺线已经闭合,他错过了生长激素治疗的最佳时期,这使他终身无法再实现长高的愿望。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身高不足而急于求成,带着孩子寻求生长激素治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反映出中国儿童生长发育领域的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生长发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据罗小平教授介绍,全国0-14岁以下的儿童中,身材矮小的人群占比高达3%,约有760万人。这一数字令人震惊,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在生长发育领域专家们的座谈会上,各位专家了如何为家长与患者解答疑惑,并指出身高是反映个体健康与疾病状况的重要指标。傅君芬教授强调,儿童体格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动态性、持续性、阶段性和规律性特征。虽然近年来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仍然存在生长迟缓率的问题。

朱岷教授指出,孩子青春期的生长受到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协同作用,这是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期。青春期的生长速度也是有限的,长骨骨骺融合后,孩子的身高基本就定格了。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罗飞宏教授分享了一组上海儿童的调查数据,展示了矮小症的患病率与不同地域、经济水平、人群特点等因素的关系。罗小平教授指出,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有着普遍的“执念”,但对于身材矮小的儿童来说,得到规范化诊治的比例却不到5%。这反映出家长对于孩子身高的期望与实际治疗之间的巨大差距。

潘慧医生表示,在门诊中遇到的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高感到焦虑。虽然国外有类似的情况使用生长激素治疗来改善身高,但在国内,专家并不推荐单纯为了追求理想身高而进行生长激素治疗。

中国儿童生长发育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问题。家长应该理性看待孩子的身高问题,不要过分焦虑或忽视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专家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儿童生长发育问题,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为孩子们的健康成进步一点力量。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巩纯秀遭遇了一种令人困惑的情境:尽管一些患者并不符合生长激素治疗的标准指南,他们的家属却坚持要求治疗。这种境遇并非个例,罗小平教授也频频遇到类似的问题。在一些职业中,身高往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如模特、运动员和舞蹈演员等。尽管孩子可能天赋异禀,但仅仅几厘米的高度差异,便可能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家长们为此焦虑万分,孩子们也可能因此感到沮丧。医生们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巨大的挑战,他们必须严格遵循治疗原则,不能为了“锦上添花”而轻易打破规则。

对于将追求理想身高的需求归类到医美领域的提议,傅君芬教授表示目前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身高问题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生长激素作为处方药,其销售受到国家严格的法律法规监管。医美机构在各方面都无法达到要求,无法承担起这一责任。

要解决身高焦虑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专家们强调,应该反对身高歧视,维护公正公平。对于确实存在生长问题的儿童,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帮助他们找到病因并进行规范治疗。

为了让矮身材患者得到及时科学治疗,规范诊疗学科的建设和专科医生队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傅君芬教授指出,目前小儿内分泌专科人才稀缺,儿科医生总体缺乏。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加强对家长的正确引导,避免他们因为片面的信息而感到焦虑。推行系统化、同质化和标准化的诊疗培训,提高儿科医生对儿童体格发育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现状是学科建设不完善,专科队伍的情况令人担忧。傅君芬教授曾进行过一次调研,发现儿童内分泌专科医生人均数量少,且资深专家仅占4%。大部分医生都开过生长激素等药物处方,但真正参加过儿科内分泌专科培训的从业人员却很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傅君芬教授建议成立儿童生长发育质控中心,对各地儿童生长发育专科医疗质量进行评价与管理。可以通过广泛的、规范化的培训来解决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儿科医生资源匮乏的问题。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高效的专科能力培训和评估体系也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专家们一致认为,家长应该寻求合理的长高方法,如科学营养搭配、保证孩子睡眠、引导孩子多运动等。而对于那些过分依赖“增高针”的人,专家们则建议他们调整心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关注身高。毕竟,人生的高度不仅仅在于物理高度,更在于帮助孩子实现更广阔的人生价值。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