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扭转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因分析
乙状结肠扭转的现象与多种因素息息相关。深入探索这些因素,对于我们理解并预防此类病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解剖因素
乙状结肠过长、乙状结肠系膜附着力短窄、近距离肠管靠近以及肠环活动过大,是乙状结肠扭转的解剖基础。这些生理结构特点使得结肠容易发生扭转。
2.病理因素
在解剖因素的基础上,一些病理状况会进一步促使乙状结肠扭转的发生。例如,盆腔炎症、粘连、疤痕形成可能会使乙状结肠膜根缩短。淋巴结、肿瘤、囊肿等肿胀也可能是肠壁或肠膜形成扭转的直接原因。
3.结肠动力变化
结肠动力的变化也是导致乙状结肠扭转的重要因素。饱餐、食物中纤维残渣过多、大便秘结、肠道蛔虫组以及先天性巨结肠等,都可能增加肠道环本身的重量,导致在重力关系下,姿势突然改变时容易发生扭转。滥用泻药、精神病患者的肠道蠕动过度、腹部创伤以及长期卧床的老年人、低钾血症等肠道麻痹状况,都与肠道动力异常变化紧密相关,从而增加了乙状结肠扭转的风险。
二、发病机制阐述
乙状结肠扭转可能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发生。扭转对肠道血液循环的影响取决于扭转的圈数和松紧度。例如,当扭转180°而肠系膜血液循环未出现绞窄时,只会造成乙状结肠壁后的直肠受压,引发单纯性肠梗阻。一旦扭转超过360°,必然会引起绞窄闭环肠梗阻。随着肠腔内气液体积的增加,乙状结肠因扭转而过度膨胀。最初,静脉血流停止,进而充血和血栓形成,进一步加剧循环障碍,动脉血流也会停止。扭转的肠环成为了一个理想的厌氧环境,厌氧菌和需氧菌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破坏肠粘膜屏障功能,增加渗透性。一方面,肠道内的细菌及其有毒物质可以漏入腹腔并被血液吸收,另一方面,它们可以直接侵入门静脉系统,引发菌血症和毒血症。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因感染性和低血容量混合性休克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