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膜性肾病(MN)的深入探索与剖析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膜性肾病(MN)的了解愈发细致。当你深入了解其病理变化时,仿佛进入了一个复杂而精细的世界。让我们一步步揭开MN的神秘面纱。
从病理解剖角度看,MN患者的肾脏呈现黄色,体积有所增大。与其他慢性肾病相比,MN的肾肥大特点并不明显,肾皮质表面相对光滑。即便在疾病进展到肾衰竭的阶段,包膜下也可能出现疤痕。
进入光镜检查环节,你会发现由免疫沉积引起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早期病变在光镜下呈现均匀的特点,肾小球毛细血管环僵硬,毛细血管壁逐渐增厚,但没有明显的细胞增生。随着病情的进展,PAM染色会显示出毛细血管环上的钉突突出和上皮下沉积的免疫复合物。到了晚期,病变进一步加重,毛细血管壁显著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与此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泡沫样变(这是肾病综合征的特征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和小动脉硬化现象明显。在间质中,还可以看到炎症细胞的浸润,其中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是主要的细胞类型,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占主导地位。
电镜检查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视角。整个肾小球毛细血管环显示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的特点。这可能是早期病变的唯一变化,也可以发现被钉子分离的足突细胞足突和凹陷的肾小球基底膜(GBM)。随着病情的进展,电子致密物消失,相应区域出现透明区域。在晚期,GBM可能完全包裹致密物,MN通常会引发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
免疫荧光检查为我们提供了另一层面的信息。在毛细血管壁上,可见上皮下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均匀沉积,轮廓清晰。其中IgG最常见,占95%。除了IgG,C3、IgA、IgM甚至IgE也可能有沉积,沉积量随病程而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在早期阶段,电镜检查可能显示正常,而免疫荧光检查却呈现阳性反应,这表明免疫荧光检查对早期诊断非常敏感。随着病情的进展,MN可分为四期:早期上皮细胞沉积期、钉突形成期、基底膜沉积期和硬化期。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病理变化。
膜性肾病是一种复杂的肾脏疾病,其病理变化多样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深入理解其病理特点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