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病因
这种疾病具有遗传性质,其遗传方式多样,包括常染色体隐性、显性,色体隐性、显性,以及连锁遗传。其中,隐性遗传占据较大比例(65%至90%),显性遗传次之(3%至20%),性连锁遗传比例最小,但在家族病史中仍占一定比例。通过基因连锁分析,已发现人类染色体上超过50个与疾病相关的基因位点。近年来,科研人员已成功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基因共18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涉及第一染色体短臂和第三染色体长臂上的至少两个基因座位。性连锁遗传基因则位于X染色体的短臂一区和二区。
(二)发病机制
对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近二十至三十年来的研究揭示了一些关键线索。根据多种检查结果,如镜像观察、组织化学分析、电生理学测试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等,我们可以理解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细胞吞噬消化功能下降,导致盘膜分解残留,程序形成障碍,进而阻止营养从脉络膜向视网膜的传递,最终导致视细胞营养不良、变性和消失。这一过程在RCS鼠的视网膜上已被证实。目前,我们尚不清楚色素上皮细胞吞噬消化功能衰竭的确切原因,但可能与遗传异常、某些酶的缺乏或自身免疫有关。
在免疫学方面,研究发现该病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玻璃体内激活的T细胞、B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细胞和巨噬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异常。尽管有学者认为这些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现象,但目前对此尚无充足证据。在生物化学方面,该病患者脂质代谢异常,视网膜中脂褐质颗粒积累,同时锌、铜、硒等微量元素和酶代谢也有异常。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具有多样性,基因遗传缺陷可能导致光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异,干扰光细胞与色素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导致光电转换异常,相邻细胞凋亡等。尽管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但最终都以光细胞的凋亡告终。
由于遗传方式的不同,该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也存在差异。性连锁遗传的患者夜盲、暗适应、EOG和ERG变化等发病年龄较早,且后极白内障、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高。其次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显性遗传,散发性疾病的病情较轻,发病年龄较晚。
(三)病理变化
关于病理变化,我们所见到的临床标本多为晚期病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主要变化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特殊杆细胞的进行性退行性变。这一病理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变化,包括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变异、光细胞与色素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障碍、光电转换异常、相邻细胞凋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