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医药漫谈:何为“湿气”
湿气,这个中医常常提及的词汇,究竟是何物,又从何而来呢?
湿,是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病邪之一。当我们提到“湿”,很容易就会联想到水、潮湿等概念。确实,湿的本质就是水的一种状态。湿属于阴邪,它的特性重浊而黏腻。所有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邪气,都被称为湿邪。湿邪在一年中的长夏最为盛行,也就是农历六七月的时候。阳热尚盛,雨水频繁,湿气充斥,成为一年中湿气最重的季节。
湿邪的来源可以分为外湿与内湿两种。外湿主要来源于气候潮湿、接触水和淋雨,以及居住的环境过于湿润。特别是在长夏季节,湿气最盛,因此多发的疾病往往与湿邪有关。而内湿则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常常因为过度嗜酒、过多食用生冷食物,导致脾阳失运。脾主运化水液,喜欢干燥而厌恶湿润,因此外部湿邪容易困阻,导致脾阳不振,从而使水湿内生并停聚。
外湿与内湿在发病过程中又常常相互影响。外湿侵犯,多从脾胃开始,导致功能失调,不能升清降浊,使水谷不能运化。而功能失调,又容易招致外部湿气的侵袭。无论外湿还是内湿伤人,都会表现为相同的趋势,即湿必归脾而害脾。脾主肌肉,湿困肌肤则出现头身困重的症状。
湿邪还有一个特点是容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邪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就会出现头重如裹的感觉。湿邪还容易阻滞经络关节,导致肌肤不仁、关节疼痛等症状。湿性黏滞的特性表现在症状的黏滞性和病程的缠绵性两个方面。
在疾病的过程中,湿邪还有从寒而化和从热而化的病理变化趋向。感邪性质、环境、体质以及脾胃状态的不同都会导致湿邪的寒化和热化趋向不同。例如,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或天暑地蒸的情况下,湿邪多从热化;在阴冷卑湿之地或嗜食生冷的情况下,湿邪多从寒化。
湿邪是现代许多疾病的根源,如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恶性肿瘤。了解湿气的来源和特性,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避免潮湿的环境,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预防湿邪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