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药物性肝损伤(名医讲堂)
药物性肝损伤: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
在当今药物泛滥的时代,药物性肝损伤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健康问题。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都有可能引发肝损伤。尽管医疗科技日益进步,但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仍然较高,且预测性较差,治疗方案也缺乏特异性。
在住院肝病患者中,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并不罕见。大约每10位肝病患者中,就有1位以上遭受药物性肝损伤的困扰。药物既能“治”病,也能“致”病。肝脏作为药物浓集、转化、代谢的“化学加工厂”,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重灾区。个体间的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决定了不同的个体对药物的适应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中老年人是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受害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脏的药物代谢能力逐渐下降,药物在肝内代谢速度减慢,导致药物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延长,增加了中老年人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中老年人在用药时应格外谨慎,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用药。对于本身存在慢性肝病的患者,更应避免自行盲目服药或随意加大药物剂量。
药物性肝损伤具有潜伏期,短则数天,常有过敏反应,长则1至9个月。潜伏期的长短与药物的特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有关。对于疑似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需要排除其他肝病原因,鉴别是药物叠加引起还是原有肝病加重。据统计,超过6%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有既往肝病,而既往有肝病的患者中有1%可能出现药物性肝损伤。
针对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主要原则包括停用并避免使用可疑或同类药物,同时充分权衡后续原发病加重的风险。特定的解毒治疗,如N乙酰半胱氨酸可治疗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根据肝脏受损特点,适当使用保肝、降酶、退黄等药物。对于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等重症患者,必要时可考虑紧急肝移植。
药物性肝损伤是一个严重的健康威胁,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合理使用药物,避免不必要的健康损害。
(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病医学部主任医师)(发表于《》2022年11月18日第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