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电称排污入海最经济实惠
日本东电公司在福岛核污染水处理上的决策:经济优先引发全球争议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东电)在处理福岛核污染水的问题上,始终将“经济实惠”作为其核心决策依据。以下是关于这一决策的主要背景、逻辑以及争议点的。
一、成本与时间的优势分析
东电在对比多种处理方案后,认为排放入海的成本最为低廉。估算数据显示,排海方案的预估成本仅为17亿至3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2亿至2.03亿元)。相较于其他方案,如“蒸汽排放”所需的2431亿日元以及“固化填埋”的高昂成本,排海方案的经济优势显而易见。
除此之外,排污入海的时间周期也相对最短,仅需91个月即可完成。而诸如蒸汽排放、电解或固化处理等方案,其处理时间明显更长。
二、东电的决策逻辑解读
东电面临的现实压力包括储存空间的问题以及维护成本的考量。公司表示,福岛核电站的储存罐容量将在2023年秋季达到上限,而现有的储水罐存在锈蚀问题,更换和维护的成本极为高昂。
在权衡各种风险时,东电还考虑了“操作简便”的因素。日本专家组虽曾提出五种方案,但排海方案因操作相对简便而被优先选择。东电还提到其他核设施有类似的排放先例,试图为其决策寻找合理依据。
三、争议与质疑的焦点
东电在福岛核事故中的表现,多次隐瞒关键数据和维护疏漏,使其公信力严重受损。外界对排海方案的真实安全性提出质疑,尤其是无法清除的放射性物质“氚”的危害令人担忧。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长期环境影响。核污染水排放计划将持续30至40年,这一长期行为引发多国及国际组织的担忧,他们质疑这一做法对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东电在选择排污入海方案时,主要出于短期经济性和便利性的考虑。这一决策因环境风险、历史失信等问题而引发全球广泛争议。在这一问题上,东电需要更为透明、公开的沟通,以及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来回应全球的关切和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