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有害吗?味精都有些什么成份?
味精敏感症背后的真相介绍:从美国人的疑虑到中国人的日常烹饪佐料
引言:味精是否对人体有害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最早从美国开始流传的“中国餐馆症”引发了大家对味精的担忧。中国人却从小吃到大,几乎很少发现不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将带您深入了解味精的成分以及人们对它的误解背后的原因。
一、从“中国餐馆症”说起
在美国,有人在中国餐馆用餐后会出现身体麻痹等不适症状,因此有人认为是中国餐馆加了大量味精导致的。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国餐馆症”。中国人却从小吃到大味精,几乎很少发现不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与个体差异、社交网络和媒体的宣传等因素有关。人们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而在社交网络和媒体的传播下,这些个别案例被无限放大。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欠缺也导致了误区的形成。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影响人们对工业制造食品信任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了解背后的原因。
二、味精的成分及其由来
味精是一种自然谷物酿造食品,以大米、玉米等谷物为原料,经过生物发酵后提取、精制而成。虽然外观亮晶晶的像是一种人工化学合成品,但其实它和酱油、醋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是人们在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之一。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氨酸。味精是人类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类身体自身就含有谷氨酸,在各种组织器官中都有分布。例如血液中的谷氨酸占游离氨基酸的33%,肝脏中占14%,在大脑神经系统中也有分布。人们食用味精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相反地它可以增加食品的口感和风味。因此味精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食品工业、调味品行业和家庭烹饪的基础配料之一。
三、科学的验证与正名
六、生产工艺流程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七、相对的有害无害
谷氨酸钠,这个看似复杂的化学物质,其实对我们的身体有着不可小觑的益处。当它进入我们的肠胃时,会迅速被分解为谷氨酸,然后被身体直接吸收。它在我们体内起着改善和保持大脑机能的重要作用。味精中的谷氨酸钠还具有治疗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经衰弱、癫痫病等疾病的神效。
虽然味精作为工业制造品,其主要成分来源于我们的粮食作物,但在其生产过程中,由于制造工艺的影响,可能会带入一些微量杂质。但这些杂质都是安全可控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八、味精过敏症及特殊人群关注
味精过敏症状是一个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话题。在特定条件下,例如碱性环境中,NH3过多可能使人晕迷。对于这类人群,应避免食用味精。怀孕妇女、婴幼儿以及患有肾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特定疾病的人群,食用味精后可能会出现不适症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这些人群不食用味精。
这些症状并不代表味精有害。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多少临床病例证明摄入味精与这些症状之间有直接关联。我们不能仅凭主观观点说等到临床时就已很严重,而是需要更多的实例和科学依据来证实。
九、烹饪方法与味精使用
正确使用味精,烹饪方法至关重要。例如,在拌凉菜时,应先用少量热水将味精化开,再浇到凉菜上,这样效果更佳。这是因为味精在45℃时才能发挥其作用。做菜时应在起锅时加入味精。高温下(超过120摄氏度),味精会分解为焦谷氨酸钠,不仅失去鲜味,还可能产生轻微毒素,危害人体。
十、味精使用注意事项
在某些情况下,不宜使用味精。例如,不应将味精调入鱼、虾、哈蜊等海鲜食物中,也不宜加入炒蛋中。对于婴儿,应避免食用味精,因为它可能与婴儿血液中的锌结合并排出体外,导致婴儿缺锌。不应直接拌入凉菜中,而应先在适量温水中溶解后再使用。避免在过碱或过酸的汤菜中放入味精,因为在碱性环境中,味精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不良气味,而在酸性环境中则溶解度小,导致味精失效。不宜过量食用味精,每天食用超过5克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在烹饪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在高温或长时间炖煮时使用味精,以免生成有毒物质。
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应把握一个度,过量则无益。这同样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味精摄入。味精,这一调味品,其使用也需适量,不可过度。
面对大众对于味精的种种误解,媒体与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应承担起普及相关知识的责任。在报道相关事件时,应坚持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夸大、不歪曲,真实反映事实,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认知。
味精生产商也应在产品包装上明确标注具体成分,让消费者明白选择。除了传统的味精,市场上还有许多含味精的食品,如鸡精、调味品以及油炸香脆食品等。这些产品都应在包装上明确标注味精含量,以减少对消费者的误导。
关于味精的摄入量,专家们也给出了建议。每个人每天摄入的味精量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过量摄入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无论是烹饪还是食用加工食品,我们都应关注味精的摄入量,保持适量。
我们还应该关注其他健康问题。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健康,比如饮食、运动、作息等。只有全面关注,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解决味精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度”,既要满足味蕾的需求,又要关注健康。通过媒体普及知识、生产商明确标注成分、专家给出建议以及我们自身的关注,相信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让味精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健康调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