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酷热难耐 中医推荐4款祛暑健脾食谱

生活百科 2025-04-19 02:54生活常识www.tangniaobingw.cn

夏至来临,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往往容易出现烦躁、焦躁等情绪,甚至出现胃肠道不适。作为一名注重养生的中国人,我们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习惯。夏至日这天,我们可以通过饮食来消暑养生。

夏至日来临之际,饮食需遵循四大原则。首先是宜吃苦清补,即要多吃苦味食物,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推荐菜品为苦瓜拌芹菜,苦瓜具有清热解毒、降压等功效,而芹菜则有助于凉肝降压。但需注意,苦瓜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

其次是宜健脾忌寒湿。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而夏至后阴雨连绵、潮湿,人最易出现脾虚湿困。为了恢复脾的功能,应多吃利水渗湿的食物,将体内多余的积水排出。薏仁绿豆粥是不错的选择,薏仁健脾化湿,绿豆清热解毒。但需注意,脾虚无湿、大便燥结及孕妇慎服薏仁,绿豆亦不宜过量食用。在服用薏仁绿豆粥时,不建议雪藏后立刻享用,以免伤脾胃。

再次是宜祛暑生津。《吕氏春秋》指出,饮食宜清淡,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应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例如西瓜、黄瓜等蔬果都是很好的选择。它们不仅能够补充体内的水分,还能够清热解毒、提神醒脑。还可以尝试荷叶粥、菊花茶等具有清热解毒、祛暑降温的食疗方法。

夏至时节饮食养生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过于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多喝水以补充体内的水分;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的风险。

夏至时节饮食应以清补为主,遵循宜吃苦清补、宜健脾忌寒湿、宜祛暑生津的原则。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不仅能够消暑养生,还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推荐阅读《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中医养生之道。同时也要注意食品安全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记住养生并非一日之功需长期坚持方见成效让我们共同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吧!山楂汤:消食健胃,活血化淤的最佳选择

将山楂片与酸梅一同加水煮烂,再加入白菊花煮沸后捞出,放入适量白糖晾凉即可饮用。这道山楂汤,具有消食健胃、活血化淤的功效。山楂,又称山里红,性味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除了助消化、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和保护心血管系统外,还有抑制细菌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胃酸分泌过多者需慎用。

饮食原则:宜少肉少腻

孙思邈曾指出:“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因此推荐食用荷叶茯苓粥。荷叶清香解暑,茯苓利水渗湿,二者结合煮粥,出锅前加入白糖,有清热解暑、宁心安神的功效。但体瘦气血虚弱者需慎服荷叶。

夏至养生重点:午餐营养至关重要

夏至日的养生与午餐的营养紧密相关。夏季对应的脏腑为“心”,而心的健康与小肠息息相关。保养小肠在夏至时节尤为重要。小肠经当令时辰为未时,即下午13点到15点,是保养小肠的最佳时段。小肠的功能是吸收食物精华并分配给各个脏器。夏至日的午餐必须营养丰富,高蛋白食物如肉类、鱼类、禽蛋和大豆制品等应多吃。这类食物中的优质高蛋白可使头脑保持敏锐,对理解和记忆功能有重要作用。

午餐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摄入糖类。如果午饭富含糖和淀粉多的食物过多,如米饭、面条、面包和甜点心等,可能会让人感觉疲倦,精力难以集中。应以瘦肉、鲜果、果汁等脂肪含量低且含有一定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为主。方便面、西式快餐等营养含量极低的方便食品应避免作为午餐的主要选择。

除了遵循以上饮食原则,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养生。例如,保持心情愉悦,适当进行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等。夏至养生重在调养身心,合理饮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上一篇:东航一航班因旅客吐血紧急备降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