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雪域百姓的健康
宣寒青医生:援藏医疗的精准接力
来自上海市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宣寒青医生,接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紧急召唤,迅速赶往医院,为一位输尿管结石患者成功完成了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这场手术不仅救急,更是他援藏工作的序曲。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的副主任医师,宣寒青在上一任专家的基础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包科对口支援”。这种“以院包科”和人才“组团式”选派模式,自2015年起,便成为医疗人才援藏的新模式。与传统的医疗援藏不同,这种模式改变了过去的短期分散状况,形成了团队优势,发挥了整体效应,旨在培育雪域高原高水平的医疗队伍和实力强劲的医院。
在过去的几年里,援藏医疗专家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得拉萨市人民医院的“以院包科”科室数量增至九个。新的模式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基于学科建设和医疗人才支撑,拉萨市人民医院成功地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和新项目,填补了自治区的技术空白。
在援藏专家的指导下,一大批本地医生开始独当一面,已经能够独立开展许多高级手术。例如,在孙树学队长协调下,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的注入使得拉萨市人民医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此数字化浪潮下的远程医疗成为新的业态。在援藏医疗专家的努力下,拉萨市人民医院与西藏联通公司合作成立了西藏首个5G智慧医疗联合实验室。通过这一平台,拉萨市的患者能够同步获取内地省市的优质医疗服务。
从最初的“1+7”医院派驻到如今覆盖13家县级人民医院,“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和资源不断拓展,内地省市的优质资源正逐渐下沉到西藏基层。这种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提高了西藏的医疗水平,更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一切的变化和进步都离不开像宣寒青医生这样的援藏医疗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他们的存在,是雪域高原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的重要推手。(新华社拉萨8月14日电 记者李键)
在过去的七年里,“组团式”援藏医疗模式不断优化和完善。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为西藏培养了众多医疗骨干。与此西藏的医务人员也有机会赴对口支援省市和单位学习进修,两种模式并行,为雪域高原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的西藏,已经实现了大病不出自治区、部分中病不出地市即可治疗的进步。人均预期寿命也在不断提高,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援藏医疗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内地省市的鼎力支持。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更多医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的医疗事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