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上课礼作文
扬州大学的银杏大道,晨光熹微,透过层层叠叠的银杏叶片,斑驳陆离的光影映照在青石板上。在这充满古韵的校园里,一声声清脆而整齐的“老师好”,如同晨钟暮鼓,回响在每一个角落,唤醒了沉睡中的校园,也唤醒了人们对古老礼仪的敬意。
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密码的开启。在这里,我们看到汉代太学“执经问难”之礼的现代演绎,感受到南宋白鹿洞书院“升堂讲说”的庄重氛围。当学子们挺直了脊梁,躬身行礼,老师们含笑回礼,满含期许,仿佛在这一刹那,历史的时空被折叠,古老的师道尊严与现代平等对话的理念奇妙地交融在一起。
新闻与传媒学院的课堂上,白发苍苍的教授总是提前站在讲台上,轻轻抚平教案。学生们默契地收起手机,目光聚焦于讲台。这种无声的仪式感,正如《礼记》所言,“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在电子钟的报时声与粉笔落下的脆响中,传统礼序为现代教育注入了庄重力量,让知识的传递成为一场富有美感的文明仪式。
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在扬州大学的课堂上,师生间的相视行礼,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师生间的这一礼仪,如同一颗石子击在平静的湖面上,激荡起超越工具理性的精神回响。无论是医学院学生在实验课前对大体老师的深深鞠躬,还是文学院师生共读经典时的默契守礼,都是对现代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义和塑造。
校园的银杏叶年复一年地飘落,每一片都承载着文明的密码。当上课铃声再次响起,那些穿越时空的问候仍在继续,它们编织成永恒的教育寓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明基因的延续。在扬州大学的课堂上,每一个师生以礼相待的瞬间,都像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燃烧着一盏明亮的文明之灯。这里不仅仅是一所大学,更是一个文明的传承之地,每一片叶子、每一堂课、每一次问候,都在诉说着关于文明、关于传承、关于发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