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餐后血糖指南解读
糖尿病餐后血糖管理的全球新视角:IDF指南强调控制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近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该指南基于严谨的证据,旨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为精细的血糖管理策略,旨在优化糖尿病管理并降低慢性并发症的风险。这是全球首个将餐后血糖单独列出的指南,凸显了餐后血糖在糖尿病诊疗中的核心地位及国际糖尿病组织对其的高度关注。
在解读该指南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常务委员、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共同主任、北京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于今年的全国学术会议上强调了其重要性。他明确指出,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的早期现象之一,有时在空腹血糖尚未升高时便已显现。这可能与β细胞功能的破坏及胰岛素的下降有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疾病、糖尿病认知障碍、视网膜病变及癌症等存在明确的关联。尽管这些流行病学数据引人注目,但在实际的临床试验中,刻意地干预餐后血糖并未明确显示出对心血管预防的益处。纪立农主任强调:“我们需要相信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而非仅仅依赖流行病学研究来做出论断。”
尽管如此,控制餐后血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多项研究表明,控制餐后血糖与空腹血糖是稳定血糖的关键途径之一,有助于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长期随访显示,强化餐后血糖控制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虽然关于控制餐后血糖是否能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证据尚有限,但指南仍明确指出,控制餐后血糖可能有助于减少血管事件,同时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可达到最佳的血糖控制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低的患者,控制餐后血糖的贡献似乎更为显著。纪立农主任提到,这一现象在指南修订过程中应受到重视。IDF指南还强调了控制餐后血糖的具体目标,即将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8 mmol/l以内。
为实现这一目标,患者可选择低血糖指数膳食,并考虑使用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如α-糖苷酶抑制剂、短效胰岛素及GLP-1等新型药物。自我血糖监测是评估餐后血糖的最佳方法。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建议每日至少进行三次自我血糖监测,非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则可根据治疗方法和控制水平个性化决定监测频率。
IDF的餐后血糖管理指南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细的糖尿病管理视角,强调了控制餐后血糖的重要性,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具体建议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