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症状警惕登革热 怎样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一场与蚊虫的较量
登革热,一种由登革病毒引发的急性病毒性疾病,正悄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它通过蚊虫的叮咬在人群中迅速扩散,却不会在人之间直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这种病症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如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其中,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更是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在我国,输入性病例成为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陆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甚至引发了局部暴发。登革热在我国的多发季节为6-11月份。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患者一般在蚊虫叮咬后的这个时间段内发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以及皮肤出现的麻疹样、猩红热样等皮疹。患者还可能出现束臂试验阳性或淤点、皮肤、齿龈、鼻腔少量出血,以及乏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无论长期居住还是短期逗留于登革热流行地区,都有可能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患病。目前,全世界尚未有有效的疫苗来预防登革热。
那么,如何预防登革热呢?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杀灭蚊虫,消除其孳生地,并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刺。针对登革热的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我们需要发动全民参与,从家庭到社区,共同行动。这包括翻盆倒罐,填堵树洞,清理积水,以及使用杀虫剂等方法。我们也可以选择对人无毒的杀虫剂进行室内喷洒,对房屋阴暗处、窗帘布、墙裙等进行重点喷杀。室外则需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基础上,对成蚊较多的竹、树林、陶器场等场所使用杀虫剂。目前可采用的药物包括敌敌畏和三氯杀虫酯等。
在这场与蚊虫的较量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只有全民参与,综合防治,才能有效遏制登革热的传播,保护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