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是得不到越是喜欢呢
曾经有一首歌曲,歌词中的一句「我拥有的都是侥幸,我失去的都是人生」深深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这首歌的名字恰恰就叫作「关于我爱你」。
爱情,这一人类情感中的美好元素,有时却因为种种阻碍而无法修成正果。这种情境下,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认为失去的都是最好的,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描述的那样。当外部力量阻碍着相爱的双方时,他们的情感反而会变得更加深厚。这种心理不仅仅存在于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成年人同样也会有这样的体验。
当一段感情受到家人长辈的反对和阻挠时,这种逆反心理就会显现。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不是因为男女主角的相配相知而广为传颂,而是因为他们经历了重重阻碍,最终走到了一起,或者虽然未能在一起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我们深陷爱情时,为何会有「爱我的人为我痴心不悔,我却为我爱的人流泪狂乱心碎」的感慨呢?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将对恋人的美好幻想都寄托在了那个「得不到」的人身上。
当我们处于单身、失恋或者与现任关系出现矛盾的时候,对那个「得不到」之人的思念和幻想就会变得愈发强烈。我们宁愿相信那个「得不到」的人是完美的,那样可以缓解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就像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白马王子或女神,来满足我们对完美对象的所有幻想。
有些人能够明白,那个所谓的完美只是自己的幻想;但有些人却难以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们可能会过分地痴迷于那个「得不到」的他。他们在日后的感情中,往往会将现任的缺点与那个「得不到」之人的优点进行比较,然后感叹自己永远得不到最好的。
这种难以认识到完美源于幻想的人,往往有一种自我贬低和逃避责任的强迫性重复。当一个人持有“我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的信念时,他们便会不断地收集不被爱的信息,而忽视身边的爱。这时,那些真心爱他的、「得到」的人就被他们视为“廉价”,而那个不爱他的、「得不到」的人则被视作“珍贵”。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越来越巩固。
当我们长久地停留在对「得不到」之人的关注上时,我们就失去了创造幸福的能力和责任,这让人感到悲伤,也让人感到“轻松”。因为当幸福的权利被“剥夺”时,连同努力创造幸福的责任也被交付给了他人,这样我们就可以一个人“轻松”地悲伤了。
我要告诉你,没有谁是完美的,那个「得不到」的人并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不好。相爱是一种缘分,而相守则需要双方的努力和经营。有幻想是好的,但要懂得区分幻想和愿望。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用心经营每一份感情,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那个「得不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