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凶杀案犯罪心理分析
东北冬月的风雪狂舞,如神人撒下的碎雪似棉花球般从漆黑的天幕中纷纷飘落。在这片偏僻的小村庄,一切都被洁白的雪花覆盖,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冽的童话世界。宁静之下,隐藏着一起惊心动魄的案件。
(一)案件重现
在11月18日的凌晨3点,凛冽的寒风中,吉林东辽县某派出所接到了一个报警电话。电话那头,一个女人的声音带着无尽的恐惧:“我家外面有个人,转悠了很久,我很害怕……”
报案人的声音透露着深深的恐慌,似乎还有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在考虑到报案人可能正面临危险,派出所的民警立刻派遣警察前往其所报的住址。在警方前往现场的路上,他们多次尝试联系报案人,却一直无人应答。直到打通电话时,传来的却是一个小男孩微弱的声音:“救命,他捅了我妈……”随后,电话陷入了沉默。
当警方赶到现场时,眼前的一幕让他们触目惊心。中年妇女李慧(化名)倒在了血泊之中,身中数刀已经丧命。而在土炕上的小男孩刘明(化名)也身受重伤,昏迷不醒。警方立即将他送往附近的医院抢救。
(二)案件调查与进展
警方对现场进行了详细的勘查,发现现场并未被翻动,手机和现金等财物也没有损失,排除了图财的可能性。考虑到凶手可能还在附近藏匿,警方迅速在村子及周边设置了卡点,封锁了各个路口,堵死了凶手的外逃路线。
经过深入调查,警方了解到死者李慧一家三口是外地移民,丈夫刘天在矿场工作,而李慧平日里则在家务农。村里人对这个家庭的评价很好,夫妻二人的人缘不错,似乎并没有什么人会对此普通家庭下手。
在排查过程中,警方发现了一个可疑的窝棚,位于死者住宅附近。这个窝棚虽然狭小,但足以藏身,且视野开阔,可以一览无遗地观察到受害人家的情况。有目击者称在案发当天下午看到一个人在附近转悠,此人名叫周晓龙,是隔壁村的单身汉。经过进一步调查,警方确认周晓龙的真实姓名是周志贤,此人平日里喜欢打牌,没有固定职业。
(三)抓捕与告破
当警方到达周志贤的住处时,却发现他不在家。意识到他可能已经逃走,警方立即采取了行动。一方面继续封锁包围圈并派出大量警察进行搜查;另一方面派人守在周志贤的家中以及他的亲属家中。在这种严密的布控下,周志贤只能在包围圈内徘徊。
终于,在一处电信基站附近的山坡上警方发现了可疑的足迹。他们怀疑周志贤就藏在附近的林子里观察警方的动向。于是警方采取了假撤离的策略,让暗中观察的周志贤看到警方已经离开而离开易于躲藏的舒适区。晚上十点左右周志贤自投罗网被捕获了。被捕后他承认了杀害李慧的犯罪事实并交代了他们之间的暧昧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李慧的决绝,让周至贤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在11月18日的那个夜晚,他选择了潜伏在窝棚之中,窥见丈夫离家前往矿场的背影后,他悄然来到李慧的住处门口。深夜的寂静被他的出现打破,他试图挽回,希望与李慧复合。李慧的拒绝引发了一场悲剧。周至贤的愤怒与绝望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在那个悲剧的夜晚,周至贤不仅伤害了李慧,还将无辜的孩子卷入其中。清醒后的他,选择逃离现场,躲藏在两村之间的山上。孤独和绝望包围着他,他试图用头撞击电信塔来结束这一切,但并未成功。当警车的灯光和警报声远离后,他才鼓起勇气回家。那一刻,他心中充满了悔恨和绝望,只想在食物和沐浴之后,通过服用农药结束这一切。
周至贤的行为震惊了社会,对于他来说,杀害被他称为“最爱的人”的李慧,似乎并没有让他产生悔意。在犯罪心理学中,周至贤的行为可以被视为初犯的典型案例。初犯,指的是那些第一次涉足犯罪的人,他们在犯罪前已经形成了犯罪心理结构,犯罪行为是有预谋的。这类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容易强化他们的犯罪心理,而且不容易被改造。青少年是初犯群体中最多的一部分。
周至贤的行为并非偶然,他在犯罪前存在明显的侥幸心理和动机冲突。他在强大的侥幸心理及不良性格、人格因素的驱使下实施了犯罪行为。犯罪后,他经历了紧张和恐惧的心理过程,同时也出现了初犯常见的心理特征,如自满、恐惧、心虚、紧张和悔恨等。
周至贤的矛盾行为也反映了初犯犯罪后的心理状态。他既想躲避警方的追捕,又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矛盾源于他内心的恐惧、自责和绝望。与此初犯和偶犯在犯罪心理学中有着明显的区别。偶犯通常是随机犯罪,犯罪情景对其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而初犯则经历了更复杂的心理历程和动机斗争。
这个案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犯罪的严重性及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冲击。它也提醒我们关注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以及预防犯罪的重要性。通过深入了解和剖析初犯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