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破伤风主动免疫之路的推广者
破伤风的预防与应对:一场健康知识的普及之旅
随着伤口的撕裂和血液的流淌,大多数人可能会立刻想到需要打破伤风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王传林教授却提醒我们,从医学角度看,这一观念并不完全正确。真正的预防策略应当在受伤前就开始。
在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病房里,王传林教授为我们展示了更为深入的见解。他致力于推动狂犬病、破伤风及各类动物致伤的规范化诊治,并特别强调预防破伤风的重要性。王教授指出,受伤后的治疗固然重要,但预防同样关键。预防破伤风,应该在受伤见血之前,而非之后。
那么,什么是破伤风?为何其预防如此重要?王传林教授解释道,破伤风是一种由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引发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虽然在我国新生儿破伤风已经得到消除,但非新生儿破伤风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于非新生儿破伤风,外伤史并不是诊断的必要条件。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牙关紧闭或苦笑面容、疼痛性肌肉痉挛等。王教授提到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伤口,如牙龈出血、胸罩挂钩划伤等,都可能导致破伤风。开放性骨折、含铁锈的伤口、伤口小而深的刺伤等更是高风险情况。
破伤风的发病特点给诊断带来了困扰。王传林教授在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对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医生对破伤风的预防和治疗存在认知误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王教授通过学术交流和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公众的认知水平。
除了正确的诊断,预防也是关键。王传林教授提到的一个朋友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破伤风预防方法的偏差。在我国,成年人通常只在受伤后通过注射破伤风的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来获得抗体保护,一般只注射一针。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的第二针破伤风疫苗,却往往无处注射。这让我们意识到,在破伤风防治方面,我们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王传林教授的建议和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破伤风的预防,提高公众的健康知识水平。医生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对破伤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健康护航。
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是医生还是普通公众,我们都应该关注并了解破伤风这一疾病。通过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破伤风的发生率,保护我们的健康。王传林教授的努力和贡献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让我们共同为健康知识的普及而努力。王传林医生作为一名急诊外科医生,每天都在面对病人的痛苦与无奈。他特别关注重症破伤风患者,因为这种疾病的治疗难度非常大,费用也相当昂贵,如果不进行医疗干预,病死率几乎接近百分之百。他对这种状况深感忧虑,并开始深入研究破伤风的治疗方法。
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后,王传林医生发现,国外对于破伤风的处理方式与国内存在很大的不同。在破伤风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的国家,他们几乎不再使用被动免疫制剂TAT,而是采用主动免疫的方法,通过终身定期地接种疫苗来预防破伤风。
王传林医生提到,我国每年使用的“破伤风针”数量是发达国家的上万倍,然而我国的破伤风发病率却远高于发达国家。他认为,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的预防策略出现了偏差。
“破伤风针”与“破伤风疫苗”,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的差异却很大。王传林医生解释说,我们常规注射的“破伤风针”即被动免疫制剂,是外源性抗体,虽然可以暂时帮助身体抵挡毒素,但也可能导致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副作用,对患者造成额外伤害。这些抗体在人体内的留存时间也不长,一般只有7到10天,即使使用昂贵的人免疫球蛋白,也只能在体内停留28天。
生活中有很多患者在受伤后并没有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因此无法注射“破伤风针”。这也是导致我国破伤风发病率及误诊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这种状况使得破伤风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王传林医生的和思考显示了他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和对医疗进步的追求。他的努力也提醒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重视破伤风的预防工作,提高公众对于破伤风防治的认识和意识。只有通过科学的预防策略,才能更好地保护人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