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齐治沙奇迹(库布其治沙密码:与沙漠共舞)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之道:与沙漠共舞的山水奇迹
盛夏的库布其沙漠,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水草丰美,飞鸟起舞,蛙声悠扬,仿佛置身于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卷中。在这片沙漠的腹地,亿利生态光伏基地整齐划一的发电板一望无际,绿色长廊中的甘草产业蓬勃发展。如今的库布其,已从赤地变作绿意盎然的绿洲,风沙变为美丽的风景,黄沙转化为宝贵的黄金。
这一切的变化,源于我们对沙漠的深入理解和尊重。我们科学地把握沙漠的特性和规律,把沙漠当作朋友,与之共舞。企业、农牧民、社会多元参与,共同找到了绿富同兴的利益平衡点。
库布其沙漠,中国第七大沙漠,面积广阔。在过去的岁月里,它曾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带来严重的沙害。我们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对沙漠进行系统的治理。我们修路、种树、护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汇聚起绿色发展的强大能量。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一系列措施折射出治沙护绿的新思维,为库布其治沙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我们坚持绿色发展,把问题当作机遇,把沙漠当作财富。在变迁中,我们处处体现出发展的辩证法。
在库布其的治理中,科技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从简单的种甘草到甘草平移技术的成功运用,我们出一套成熟科学的治沙方案。正是因为我们摆脱了单一粗放的治沙理念,坚持科学治沙精准治沙,才取得了从生命禁区到沙漠绿洲的历史性巨变。
如今的库布其,绿色已成为它的底色。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使沙漠治理总面积达到6460平方公里,涵养水源240多亿立方米,创造了5000多亿元的生态财富。在这片绿洲上,人们编织着多彩致富梦。游客在这里体验沙漠风情,农牧民则通过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业实现了增收致富。
在这片天地间,如诗如画的景色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人们不仅成功地让沙漠变绿,还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秘诀。我们的故事,就是一首与沙漠共舞的赞歌。我们不仅改变了沙漠的面貌,还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了更好的未来。通过大数据平台精密监测,亿利沙漠研究院正在精准把握风沙的运动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他们精确计算出迎风坡的最佳植树位置。借助自然风力和植被的力量,在迎风坡上形成削峰填谷的效应,让沙漠逐渐披上绿意,沙丘逐渐降低。这一创新方法实现了风吹沙降的目标,是沙漠治理的一大突破。为了长期监测和了解沙丘的变化,研究院在每个沙丘设立了数个风蚀桩,并将每年的风蚀数据发送到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这是亿利沙漠研究院为未来的沙漠治理积累宝贵数据的重要措施。
在亿利沙漠生态科技中心的组培室里,各类沙漠植物如脱毒马铃薯、蒙古莸、中天玫瑰等正在茁壮成长。经过科技人员多年的努力,他们已经成功培育出四十多种适合在沙漠中生长的植物。这些植物在短短一个月内就能繁殖一代,虽然它们现在生活在温室中,但未来却能在沙漠生态修复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库布其沙漠不仅有先进的亿利沙漠研究院,还有一系列世界领先的示范中心,如旱地节水现代农业和智慧生态大数据中心。这里还建成了我国西部更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搜集了上千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植物种子资料,并成功引种了多种植物到南疆和那曲高原科研项目。这些治沙的成果和利器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库布其沙漠,治沙的方式不再单一,而是采用了“党委政策性推动、企业规模化产业化治沙、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和机制持续化创新”的四轮驱动模式。这种新模式实现了多元共赢,让人们在治沙的过程中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展经济,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库布其沙漠,治沙不仅仅是种植甘草那么简单。通过改良土壤和种植多种作物,这片曾经连草都不长的沙丘地,现在已经变成了瓜果蔬菜的盛产地。随着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库布其沙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有效解决了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
政策的支持、产业化的投资以及农牧民的积极参与,是库布其治沙成功的关键。像张喜旺这样的治沙民工联队带领农民参与治沙项目,不仅使他们成为了沙植专家,还带动了周边农牧民从事旅游产业,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库布其沙漠治沙的模范工作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使沙区农牧民的收入大幅增长。他们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人们看到了沙漠中的发展潜力和致富希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库布其沙漠正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打造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治沙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