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是青少年应对当下和未来的重要一课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关于其对儿童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总体而言,疫情在多个层面给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广泛的影响。
在身体健康方面,由于全球范围内的居家隔离措施,儿童青少年的体能活动显著减少。据一项涵盖全球一万四千余名儿童青少年的综合分析显示,疫情期间他们每日运动时间平均下降了约20%,即平均每日减少约17分钟的活动时间。
在心理健康领域,疫情的影响尤为突出。据一项涉及全球百万余名儿童青少年的调研数据显示,抑郁症、焦虑症和睡眠障碍的比例居高不下。疫情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在青少年群体中屡见不鲜,表现为反复出现的闯入性创伤体验、噩梦等。而在国内,疫情初期,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已高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不容忽视的是,疫情还显著减少了青少年的社交活动和社会联系,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孤独感。
学业方面,疫情同样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涉及全球超过1500万名学生,发现学业损害约为0.17个标准差,相当于一个学期的净学业增长损失。在我国,一项针对青少年数学学业的抽样分析显示,疫情期间学生的数学能力下降了约12%。
与学习相关的非认知因素如学习动机、自我控制力及社会情感能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一项针对多国青少年的调查显示,疫情期间他们在积极学业情绪、内在学习动机、学业投入等方面得分不高,这可能与缺乏人际互动和教学指导有关。
面对疫情带来的心理健康挑战,我国和教育研究机构以及心理健康专家积极应对,投入了大量资源。例如,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和应用得到了蓬勃发展,针对疫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电话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我们后续利用技术手段解决青少年教育和心理难题提供了便利。
那么,随着疫情逐渐缓和,如何让儿童青少年回归正常生活?以下是一些建议:
鼓励孩子们恢复体育锻炼,但短期内要注意运动强度。疫情期间缺乏运动对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因此应保证每日至少一个半小时的锻炼时间,户外为佳。但因新冠病毒感染风险犹在,高强度的体育活动暂时避免。
重新投入线下活动,尤其是与同伴的互动。长时间的在线学习凸显了线下人际互动的重要性。青少年应约上朋友,参与户外休闲活动,学校和老师也可以组织集体休闲活动,以促进同伴间的交流。
引导孩子们感受当下生活的美好,并追求积极的人生目标。对日常生活的感激之情能提高幸福感。树立并追求人生目标,为生活赋予意义感和充实感。
将心理韧性作为应对当下和未来挑战的重要一课。疫情教会我们面对困难时需要有心理韧性。如何培养?应树立对压力的积极认知,寻求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并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对未来的信心。
疫情给儿童青少年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但我们也看到了积极的变化和应对策略。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