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女性 仍要重视“性”福

生活百科 2025-04-19 13:46生活常识www.tangniaobingw.cn

随着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卵巢等内生殖器官功能的逐渐衰退,生殖激素分泌下降,外生殖器官开始出现萎缩,性功能也会随之出现障碍。这一现象在多数女性中普遍存在,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成为难以启齿的话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女性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牛建昭教授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她们普遍表现出性失落感和不安的心态。实际上,围绝经期女性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性生活质量。只要正确认识并处置得当,她们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性生活,不必因此而烦恼。

牛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更年期女性的性功能异常分为三类:减退、疼痛和亢进。

对于减退类的女性来说,进入围绝经期后,虽然雄激素水平有所升高,但多数女性却出现降低甚至是衰退。这主要与对自身机体变化不能正确认识和合理对待有关。进入围绝经期后表现出的潮热、盗汗、心悸等,可能会使妇女产生恐惧、忧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消极的心理因素往往会对性生活产生厌烦和压抑感。情绪易激动也可能导致夫妻间感情出现障碍,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与关爱也会使人对性生活失去兴趣。机体自身的变化以及单调乏味的性生活方式同样会影响性趣的发挥。

疼痛是围绝经期妇女较为常见的表现。主要可出现于围绝经期后期和长期无性生活时。进行性生活时可能会引起夫妻双方较为强烈的接触性疼痛,严重时可能因阴道上皮损伤而流血。这主要与妇女进入围绝经期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亢进则表现为性兴奋的出现过多、过快、过剧。如果达不到要求就会感到浑身难受、头昏、失眠、四肢无力。从女性生殖生理的角度讲,如果女性体内的雄激素水平过度增加,或者之前有纵欲史,此时可能会出现性的异常增强。一些疾病如糖尿病、甲亢和肾上腺皮脂机能不全等疾病的早期也可能导致性的增强。

当我们正确认识围绝经期妇女性功能异常表现的病因后,只要能够明确认识并合理对待,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性趣问题出现。人类的性生活不仅是生理本能的反映,还包括思想、情感、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美满和谐的性生活不仅是夫妻间情感交流的方式,还可以减少疾病、促进身心健康和延缓衰老。对于围绝经期的妇女来说,关注其性健康对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理上,虽然绝经标志着卵巢功能的衰退,但并不等同于性功能的丧失。人类的行为是生理和心理的综合产物。即使进入更年期,妇女仍然有性的要求,但也可能会遇到性功能障碍的问题。在这个生理变化较大、生活事件较多的时期关注性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性功能减退和疼痛的妇女,了解并掌握性生理知识有助于她们正确认识自身的机能变化特点并进行合理的自我调养。对于性功能亢进的妇女,在了解生理变化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检查是否患有原发性疾病并改变不当的生活方式。

深入中医之道:对减退与亢进的调理

在中医的博大精深中,我们找到了针对人体机能减退与亢进的独特治疗方法。让我们一同这其中的奥秘。

对于减退者,主要涉及到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脾虚证以及心脾两虚证等。每一种证候,都有其独特的调理方法。

肾阳虚证,采用温肾扶阳,填精益气之法。精选菟丝子、鹿角胶、熟地黄、山药、枸杞等药材,共同形成温补之方。

肾阴虚证,选用滋肾育阴,养血益气之法。以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等为基本药材,辅以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等,共同滋养肾阴。

肝郁气滞证,采用养血柔肝,理气解郁之法。选用醋柴胡、当归、白芍等药材,辅以黄精、白术等,达到疏肝解郁的效果。

脾虚证和心脾两虚证,分别采用健脾益气、补益心脾的方法,同时佐以补肾和养肾。人参、黄芪、白术等药材是调理脾胃的良方,再配合菟丝子、当归等补肾药材,达到脏腑平衡。

对于亢进者,主要有相火妄动证和肝经湿热证。相火妄动证采用滋阴泻火法,选用熟地、山药等药材,清热泻火。肝经湿热证则采用疏肝清热,利湿除烦法,选用广郁金、龙胆草等药材,清热利湿。

根据补肾、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的原则,取肾、肝、脾、心穴以调整脏腑功能。耳穴贴压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加强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起到调理性功能异常的作用。

牛建昭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性”趣不仅是维持夫妻感情与家庭幸福的重要一环,更是促进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围绝经期的女性朋友都应该善待和重视自己的个人“性”趣,追求真正的“性”福。我们也要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正如俗话所说:“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养生是一条漫长的路,越早开始,受益越多。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医养生常识,关注自己的健康。

除了以上内容,还有许多与中医养生相关的知识值得。比如中医治疗习惯性流产的经验、月经周期与不孕症的关系以及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调理等。这些都是中医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学习。

上一篇:他对你有好感的30个信号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