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国考终结:行业协会应成为心理咨询行业规范管理的主体
作者张冉,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监事会副主席。
近日,心理咨询师国考终止一事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决定无疑给心理咨询师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将围绕这一事件展开,并深入分析心理咨询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国考落幕,行业规范之路初显
心理咨询师国考的终止,无疑是对该行业长期存在的乱象的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取消国考只是国家对心理咨询师行业进行规范管理的第一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该行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过去十多年间,国家对于心理咨询师行业的管理几乎是空白,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或制度明确规定没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咨询工作。如今,随着国家对职业资格管理的日益重视,心理咨询师行业的规范管理已是大势所趋。
二、国际经验与本土现实的碰撞
在国际上,职业资格管理大多由行业协会承担。然而在我国,心理学界的三大组织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并不具备“行业协会”的法律主体特点。这一现状使得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我们需要借鉴其他成熟行业的经验,如注册会计师行业所采用的“三分离”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将行业管理、监管与行业协会三者有机结合,为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三、“三分离”管理模式在心理咨询行业的应用
借鉴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三分离”管理模式,我们可以对心理咨询行业进行如下规范:
1. 成立心理咨询师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负责行业内的日常管理工作。
2. 部门的监管:各级部门依法对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监管,确保行业规范发展。
3. 建立资格认证制度:设立全国统一的资格考试制度,确保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和准则。
四、行业现状与发展焦虑
当前,心理咨询师行业正处于无序发展状态,缺乏执业规范、准则等标准。这种状况使得行业蕴藏的风险日益增大。作为从业者,我对行业的未来深感焦虑。一旦行业出现丑闻,将给刚刚萌芽的行业带来灾难性打击。我们必须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行业标准,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国家对职业资格管理的日益重视和行业协会的逐步发展,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我们需要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行业管理模式,确保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在寒冷的冬日,随着国家卫计委等二十二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刻,卫计委作为牵头单位,向我们传达出明确的信号,即心理健康工作将由卫生部门监管成为未来的趋势。这份文件不仅是国家的号召,更是对未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明确指引。
对于这一变化,人们对此产生了各种看法,包括对于心理咨询行业归属卫生部门监管的不解与担忧。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组成部分,卫生部门是负责维护和保障人类健康的最直接的部门。国家卫生部门不仅拥有强大的资源和权威,而且具有指导和监督心理咨询行业的资质和能力。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还包括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心理咨询行业由国家卫生部门归口管理,无疑是学术和法律上的最佳选择。
就在不久前,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筹备工作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隆重召开。会议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代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作为引领我国心理科学研究的权威机构,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其完全有资质牵头筹备心理咨询行业协会。此次会议不仅为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预示着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即将进入新的阶段。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管理模式将更加规范和科学。在这个模式中,卫计委将负责监管心理咨询行业,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行业协会将承担职业资格管理职能的具体执行,包括制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准入、继续教育以及注册登记等。在行业整顿规范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全国统一考试将按照规范的标准进行准入和水平测试。这一模式将确保心理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并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无论政策如何调整,我们都应该坚定信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是迎接拐点的最佳方式。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行业中来,共同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蓬勃发展。免责声明:转载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与本站无关。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