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友要关注空腹血糖 更要关注餐后血糖
糖尿病在中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餐后血糖的控制,成为了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据新英格兰杂志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餐后血糖升高的比例高达80%以上。餐后血糖的失控,会导致糖化血红蛋白难以达标,从而增加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中国糖尿病患者亟需关注餐后血糖的达标问题。
餐后血糖升高的原因既在体外也在体内。从外部因素来看,我国的饮食结构是导致餐后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式餐饮中主食占比较大,碳水化合物摄入较多,相较于西式餐饮,其餐后血糖峰值更高。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餐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风险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降低心血管风险,临床需要更多种类的预混胰岛素制剂。
从内部因素来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在空腹状态下,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尚能控制血糖,但在进食后,由于饮食中葡萄糖的吸收,血糖会急剧升高,对于胰岛素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对于那些胰岛储备功能减弱、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患者来说,餐后血糖水平就会高于正常人。专家指出,中国人体检时应增加餐后血糖检测项目,因为许多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可能在仅检测空腹血糖时“蒙混过关”,导致糖尿病的漏诊率高达50%。
值得注意的是,餐后高血糖具有其独特的特点。糖尿病患者每日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餐后高血糖状态;餐后高血糖具有慢性血糖增高和急性血糖波动的双重特点;对于餐后血糖峰值的时间估测仍存在困难;每一次的餐后高血糖都可能对身体造成一次危害。
除了药物治疗外,一些日常食物如醋和葡萄干也被研究证实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食用醋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利用。一项研究发现,用食用醋伴随食物吃下可改善餐后血糖水平。葡萄干也被研究表明可以显著降低餐后血糖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替代药物治疗,患者在选择食物控制血糖的同时仍需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餐后血糖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通过了解餐后血糖升高的原因和特点,以及利用日常食物控制血糖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