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确诊治疗指南
一、糖尿病诊断标准(更新至2025年)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的诊断标准对空腹血糖的界限进行了调整,从原来的7.0 mmol/L降至6.8 mmol/L。但要确诊糖尿病,需要非同日测量至少两次。除此之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或随机血糖≥11.1 mmol/L(伴随典型症状)也可作为诊断标准。在诊断过程中,还需排除应激性高血糖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如皮质醇增多症等情况。
二、核心治疗方案:五驾马车原则
糖尿病治疗的核心原则可概括为“五驾马车”: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并发症管理和心理与教育支持。
1. 生活方式干预是首要的自我管理方式,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体重管理。建议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控制总热量,避免精制碳水化合物。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并结合力量训练。
2. 药物治疗方面,传统一线药物如二甲双胍需个体化评估。对于合并心血管风险的患者,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或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是更好的选择。胰岛素治疗适用于口服药物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3. 血糖监测方面,除了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和HbA1c,必要时还需结合动态血糖监测(CGM)。
4. 并发症管理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筛查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控制血压、血脂。
5. 心理与教育支持同样重要,通过提供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DSMES),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不同人群在糖尿病管理上也有特殊注意事项。肥胖患者需要强化减重,可考虑代谢手术如胃旁路术。老年人需特别注意避免低血糖风险,并可能需要根据情况放宽HbA1c目标。孕妇糖尿病的管理更为复杂,需严格控糖,并优先使用胰岛素。
四、治疗进展(2025年指南更新)
的糖尿病治疗指南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特征如年龄、并发症等选择药物,不再单一首选二甲双胍。通过减重或达到一定的HbA1c水平,糖尿病有可能实现缓解。
五、长期随访建议
长期管理糖尿病的过程中,每3-6个月复诊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评估血糖控制情况,并检查是否有并发症发生。根据病情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持续调整用药方案。具体的用药剂量和个性化方案,建议咨询内分泌科医生。通过综合管理和长期随访,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