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胰岛素需规范 长期同一部位易致脂肪增生
很多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病人,血糖控制不好,只想到调整用药,却没想到是胰岛素注射技术不规范导致的。在同一身体部位长期注射胰岛素,你有这样的习惯吗?如果你恰好是,那么赶紧抛开这个坏习惯,小心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案例
因为要治疗自己的,一位糖尿病人每天都要打胰岛素。以前,打了一段时间的胰岛素,肚子上就会鼓起一团,还发硬。在一次糖尿病义诊中,医生指出他肚子发硬的团块是脂肪增生,还教会他避免脂肪增生的打胰岛素的正确方法。此后,脂肪增生的情况几乎没有发生,血糖也更受控了。
2013年JAMA杂志报道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中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1.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血糖达标率却较低。1998-2006年中国糖尿病(DiabCare-China)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中仅26.8%血糖控制理想(糖化血红蛋白 6.5%),而73.2%的患者血糖控制未能达标(糖化血红蛋白>6.5%),糖化血红蛋白超过8 %患者更高达28.3%!
糖尿病人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有很多,最易忽视的就是注射技术的不规范。在中国,已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中血糖达标率只有37%,注射技术不到位是造成我国血糖达标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翁建平指出,胰岛素注射技术不规范可能导致注射、、漏液、、脂肪增生等多种不良影响。其中,脂肪增生尤需得到关注,因为脂肪增生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与血糖控制。
根据最新的“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脂肪增生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显示,在被纳入该研究的401例患者中,总体的脂肪增生患病率高达53.0%。与没有脂肪增生的患者相比,脂肪增生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更高,但每日胰岛素剂量却多出11单位。这表明他们反而消耗了更多的胰岛素。
大面积轮换注射部位能避免脂肪增生
针头重使用、不进行注射部位轮换易造成皮下脂肪增生。重复使用针头,会影响注射胰岛素剂量的精确性,导致针头堵塞,出现打空针的现象,严重影响血糖控制,还会引起脂肪增生。由于在增生处注射疼痛小,不少患者喜欢在同一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这正是他们已经发生脂肪增生的表现,这种做法有误。若按照正确的方法大面积轮换注射部位,能有效避免产生脂肪增生现象,帮助胰岛素更好地吸收。
注射部位的规范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在腹部、手臂、大腿和臀部间的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要求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1宽度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应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等,应即避开该部位,直至上述现象消失。
,注射时正确捏皮的方法以及进针的角度,是胰岛素注射过程中的另一大难点,而若是用短针,多数情况下可以不用捏皮。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有效达标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三位一体的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案——糖尿病药物治疗、注射装置、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都同样重要,缺一不可。胰岛素规范注射技术包括9个步骤。其中,注射时正确捏皮的方法以及进针的角度,是很多患者在实际操作中最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糖尿病人常用注射位点的皮肤厚度平均不超过2.8 mm,正确的操作是将胰岛素注射到皮下。在操作不规范时,较长的针头容易发生注射过深达肌肉层,加快胰岛素的吸收,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发挥。5mm、6mm以及8mm针头发生风险分别为4mm针头的4倍、11倍以及31倍。目前广泛使用的4mm或超细超短型的针头,在注射时几乎疼痛感,注射时大多数情况下无需捏起皮肤,单手操作即可。这将使规范注射流程进一步简化,在方便糖尿病患者的,也使注射更准确、更安全、更舒适,客观上为不断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和规范操作性提供了基础。
预防脂肪增生,糖尿病人一定要多了解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
妊娠糖尿病
- 糖尿病的标准是什么 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什么
- 2024年糖尿病指南解读 2024年糖尿病诊断标准最新指南
- 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 女性糖尿病的早期有7大表现 女性患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 糖尿病有哪些症状 女性糖尿病有哪些症状出现
- 糖尿病的症状的前兆 糖尿病的症状的前兆是什么
- 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表现 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表现尿液颜色
- 胰岛素抵抗的表现 高胰岛素血症症状表现
- 请问得了糖尿病有什么症状 得了糖尿病的表现
- 糖尿病足的鉴别诊断有哪些
- 糖尿病症状:糖尿病症状的早期表现男
- 糖尿病早期症状 青少年糖尿病早期症状
- 1型糖尿病的特点 二型糖尿病的病因大致有两种
- 1型2型糖尿病是什么意思 1型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病因
- 孕期糖尿病的症状表现 孕期糖尿病的12大征兆
- 糖尿病有什么症状 糖尿病有什么症状表现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