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急性心包炎常常伴随着非特异性的炎症过程,伴随着白细胞增多和血沉加快。在心肌酶学检测中,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结果是正常的,但在部分CK-MB急性心包炎患者中,也可能出现心肌酶水平的升高,这使得区分心包炎和心肌梗死变得复杂,特别是非Q波心肌梗死。
心电图(ECG)在急性心包炎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约90%的急性心包炎患者在ECG检查中会出现异常情况。典型的心电图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这些阶段的特征性变化出现在胸痛发生后的几小时到几天内。第一阶段表现为除aVR和V1导联外,所有导联的ST段弓背向下抬高,T波高耸直立,通常持续几天,然后迅速消失。接下来的阶段中,ST段回到等位线,T波开始变平。然后,除aVR和V1导联外,所有导联的T波呈现对称性倒置,这种倒置可能会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T波可能会恢复直立,但也有可能持续倒置,这种情况在结核病、尿毒症和肿瘤性慢性心包炎中更为常见。
除此之外,ECG还可能显示出其他非特异性的改变。例如PR段移位,心房肌受损的迹象可以在约80%的患者中观察到。QRS波低电压可能是大量心包积液导致的,积液被吸收后电压可能恢复。电交替现象是大量心包积液的特征性表现,当积液被吸收时,这种现象会消失。心律失常也是可能出现的情况,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等。
超声心动图检查是一种简便、安全、敏感、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心包积液的存在,并可以估计积液的量。超声心动图还可以提示是否存在心包粘连,确定穿刺部位,引导心包穿刺,并可以在床边进行检查。
除了上述检查方法,X线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磁共振成像、心包穿刺以及纤维心包镜检查等方法也被用于急性心包炎的诊断。X线检查对于渗出性心包炎有一定的价值,可以显示心影的增大和心缘的消失等征象。放射性核素检查可以通过心脏血池扫描来检测心包积液。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心包积液的容量和分布,并区分积液的性质。心包穿刺可以抽取渗液进行涂层、培养和细胞学检查以确定其性质或病原体。纤维心包镜检查则可以在需要手术排水的情况下进行,通过直视观察心包病变的特征并进行活检,提高病因诊断的准确性。
急性心包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进行诊断。深入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熟练掌握各种检查方法,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急性心包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