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专家教你防燥

糖尿病治疗 2025-05-04 07:03糖尿病症状www.tangniaobingw.cn

四季更迭,时光流转,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主气,春有温病,夏有暑病,秋有燥病,冬有寒病。这是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总结出的经验。中医智慧中,“上工治未病”,意在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那么,面对秋天的燥邪,我们如何应对呢?

秋天的主气为“燥”,一旦受到燥邪侵袭,人体便可能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皮肤干燥皲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等症状都是其表现。毛发也可能变得干枯不荣,甚至伤及肺脏,出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症状。

燥病可根据不同的致病途径分为外燥证与内燥。外燥证多由外界燥邪引发,多从口鼻而入,其病从肺卫开始;内燥证则多见于高热、呕吐、泄泻、出汗、失血过多之后,是耗伤津液的一种表现。根据发病时间,燥病也可分为温燥与凉燥。秋初多为温燥,带有暑热症候;秋深则多为凉燥,带有寒凉症候。

那么,如何防治燥病呢?我们要明白燥邪致病的特点是易伤津液,因此防燥病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人体津液。为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平时应避免食用燥热伤津的食物,如煎、炒、油炸的食品,烟、酒等伤身之物,以及性质燥热的食物与果品。

2. 多饮、多食生津润燥的汤水,如沙参、百合冰糖水,玉竹、沙参煲野鸭汤,雪梨炖冰糖等。

3. 金秋时节,进补宜清润补,忌用温燥补。如肺阴虚者可用淮山、圆肉炖水鱼,肾阴虚者可用冬虫夏草炖野鸭等。

如果不幸被燥邪所伤,患上了燥病,首先要区分是外燥证还是内燥证。外燥证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可根据症状选择合适的药方进行治疗。内燥证则多因人体津液和精血亏损引起,可根据所伤脏腑进行调治。

面对秋燥,我们要以预防为主,注意保护津液,合理饮食,适当进补,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为此,我们还推荐您阅读关于如何克服“秋燥症”、立秋如何养阴润燥以及防燥养肺秋季养“收”之道的文章,以获取更多知识。

(,,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

上一篇:脸部过敏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