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发病率提前 中医辩证论治有讲究
糖尿病,这一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呈现出明显的提前趋势,引发了医学专家们的广泛关注。曾经,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缓慢上升,到六十岁后达到高峰。现在的情形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二十岁起,患病率就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中年人群的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增长尤为迅猛,男性尤为明显。这种变化意味着,患者将来出现并发症的时间也会相应提前。
这种趋势的变化,并非孤立现象。美国的一项针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统计显示,这些患者多为中年男性,有糖尿病家族史,受教育程度较低。而我国的调查结果与之相似,男性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女性。仅有少数前期患者改变了生活方式,这让人忧心忡忡。对于大多数在糖耐量试验后才发现血糖问题的人来说,知道并不等于行动。
糖尿病前期患者,就像站在人生的分叉口。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干预,他们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发展为糖尿病,同时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但研究表明,如果在这个时期进行干预,可以推迟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前期已经存在多种风险,包括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等,因此早期干预具有重大意义。
那么,如何对待糖尿病前期呢?实际上,早在我国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系统的论述。其中,“脾瘅”的概念很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前期。这意味着,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如果不加以防治,可能会发展为临床期糖尿病。《黄帝内经》中的论述对我们今天认识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站在了转折点上。只要稍加注意,采取一些措施,就有可能逆转病情,与糖尿病划清界限。临床上常遇到血糖已经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群,他们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此时如能进行积极治疗,可以有效地延缓甚至逆转病情的进展。
为了健康,我们需要对糖尿病前期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理解并改变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让我们行动起来,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远离糖尿病的困扰。从中医视角洞察,脾瘅期的患者除了体质因素外,饮食过度甘美肥腻、情志过激及劳心过度都是其成因。中医证候多样,如湿热、痰湿阻滞、肝胃郁热等。在阴液受损、阳气有余的情境下,胃肠结热产生,进而可能发展为典型的消渴症状。
观察发现,特定体质的人群更易患糖尿病。如阳明胃热体质的人,精力充沛,食欲旺盛,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少阴肾阴素虚体质的人,多思虑、易兴奋,如诸葛亮;厥阴肝旺体质的人,性情急躁,易发怒,如张飞;少阳肝郁体质的人,敏感易闷,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这些人群在糖尿病前期就需中医药干预,防止病情进展。
针对脾瘅期患者“数食甘美而多肥”的特点,调整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是糖尿病前期的基础治疗。在饮食方面,应根据病情辨证用膳,控制总热量,合理配餐,适当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多吃粗粮、蔬菜,高纤维素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运动方面,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长期坚持。调整心态方面,应避免生气,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心态平衡。
对于脾胃湿热证,临床表现为胸脘腹胀、食后饱满等症状,治疗需清热祛湿、行气调中,可选用二妙丸、四妙丸等中成药。若脾虚症状突出,可配合参苓白术散加味或用中成药参苓白术丸治疗。对于胃肠结热证,表现为食欲亢进、大便干结等症状,需清泄结热、通便化滞,可选用功劳去火片、三黄片或新清宁等中成药。
这些中成药的选择也应强调辨证论治原则。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群和症状表现,选用恰当的中成药进行治疗。这些治疗策略应与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在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针对性的治疗可有效地防止病情的发展。在中医理论中,对于不同的症状,有着细致的分类与独特的治疗方式。针对食积不化、多食后脘腹胀满的状况,若出现舌苔厚腻、脉象滑的情况,选用中成药加味保和丸消食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对于肝经郁热证,患者可能感受到头晕、咽干、口苦,心情烦躁且抑郁。胸胁部感到不适,常常叹气,舌红,舌苔薄黄有沫,脉象弦或较快。针对这种证候,治疗方法应以清解郁热、疏肝行气为主。加味逍遥丸、龙胆泻肝丸(新方)等中成药是常见的治疗药物。这类症状多见于少阳肝郁体质的人,长期情绪不稳定、五志化火是常见诱因。治疗时,理气解郁是重点。若单纯气郁为主,治疗方法应舒肝理气,逍遥丸、越鞠丸等是调治的选择。
当痰火内结证出现时,形体肥胖的人可能感到心胸烦闷、失眠多梦,伴随头晕、肢体困重等症状。舌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治疗方法应清热化痰、行气调中。小柴胡颗粒、牛黄清心丸、礞石滚痰丸等中成药是常用药物。此类症状也常见于少阳肝郁体质的人,气郁生痰化火,肝经郁热夹痰。
对于阴虚肝旺证,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目眩、头胀头痛等症状,面色潮红,常常感到烘热汗出,性急易怒,咽干口渴,腰膝酸软。治疗方法应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颗粒、牛黄降压片等药物是常见的治疗选择。这类症状多见于厥阴阴虚肝旺体质的人,情绪波动可能诱发此病。若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治疗时需结合滋阴与潜阳的方法。中成药如杞菊地黄丸、耳聋左慈丸等可以选用。若气阴两虚症状明显,还应结合益气养阴的药物,如生脉胶囊、玉泉丸等。
中医的辨证施治,针对个体化的差异,为每一个患者提供精准的治疗方案。在选用药物时,应结合自身的症状,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选用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