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饮食知识汇集
糖尿病:古老的疾病与现代社会的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约1.8亿,其中中国患者占全球约三分之一。这一数字令人震惊,更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可能导致的并发症。我们呼吁广大民众尽早进行糖尿病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这一名称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中就有关于“消渴证”的记载。随着历史的推进,人们对这一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在唐代,我国著名医家王焘首次确认了糖尿病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了治疗。他的著作《外台秘要》比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早了200多年。
要确诊糖尿病,患者需满足至少一项标准,并在随后的一天内接受其他任意一项标准的再次检查。这些标准涵盖了糖尿病的多种类型,体现了其复杂性和多样性。那么,糖尿病究竟有哪些类型呢?让我们深入了解。
《糖尿病并发症深度解析》
糖尿病的并发症,犹如隐形剑,时刻悬挂在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头顶。它们可能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每一种都需引起高度重视。
我们来看看急性并发症。其中,糖尿病合并感染是非常常见的,且感染与糖尿病之间互为因果。这些感染可能出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呼吸道、泌尿系统以及皮肤。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它们与糖尿病的关系更为紧密。当糖尿病患者出现高渗综合征时,情况就更为严峻了。这种症状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临床表现包括严重脱水,甚至可能因偏瘫、昏迷等症状而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乳酸性酸中毒也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病史,如心、肝、肾脏疾病,或是休克、感染、缺氧等。
再来看慢性并发症,它们可能涉及大血管、微血管以及神经并发症。在大血管并发症方面,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心血管以及下肢血管的患病率均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脑血管和心血管的病变,更是糖尿病患者残废或早亡的主要原因。而在微血管并发症中,肾脏和眼底的病变尤为突出。糖尿病患者发生尿毒症的机率是非糖尿病者的17倍。糖尿病患者的眼底病变导致双目失明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神经并发症则可能表现为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植物神经的异常。患者可能出现疼痛、麻木、感觉过敏等症状。运动神经也可能出现障碍,局部肌肉甚至可能萎缩。植物神经的异常则可能导致出汗异常、心率及血压变化,甚至尿失禁或尿潴留、腹泻或便秘等问题。
流行病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视角。1型糖尿病患者中,最初2年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占2%,而15年以上的患者,这一发病率高达98%。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使用胰岛素或不使用胰岛素的20年后,其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分别为60%和8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虽然可以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来延缓或减轻,但无法完全阻止。这种病变的晚期会出现新生血管的增殖性病变,导致患者失明的风险大大增加。
那么,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呢?长期高血糖导致的体内代谢紊乱和全身微循环障碍,是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原因。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声的视力杀手
糖尿病,这个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的疾病,除了众所周知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及血糖升高)症状外,还可能悄悄地对我们的视网膜下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约75%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在发病后的15年内都有可能遭遇这一挑战。而实际上,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例高达50%以上。年龄越大,病程越长,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就越高。年轻患者相较于老年患者,其预后往往更为不良。
那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高血糖是罪魁祸首。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与周细胞,导致毛细血管失去正常的屏障功能,出现渗漏、水肿、出血等现象。随着病情的进展,毛细血管闭塞,引发视网膜缺血,继而产生组织坏死和新生血管的生长。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可能导致视网膜大量出血、玻璃体积血,甚至产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那么,如何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呢?除了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眼底的症状。如双眼视网膜出现鲜红色毛细血管瘤、火焰状出血等。早期病变可能不影响黄斑部,因此患者可能无自觉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感到视力减退、眼前有黑影飘动等。如果视网膜反复出血进入玻璃体,将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那么,如何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呢?将血糖和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是关键。适当的饮食控制、加强运动也有助于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早期检查视力和眼底,早期治疗,可以保住视力,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还可能面临另一个严重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DN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主要有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体育运动、药物治疗和胰岛移植等方法。
在治疗方法上,中西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有所区别。西药主要注重降血糖,但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有限。长期服用西药可能对人体的肝、肾造成损伤。相比之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能减轻对肝肾的损伤,但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使用胰岛素,特别是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并发症。它可能悄悄地剥夺我们的视力,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是关键。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眼底检查,都是非常重要的。胰岛素的精细使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不当的使用容易导致低血糖,因此必须根据个体的胰岛功能进行精确测定,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部分糖尿病患者可能伴有胰岛素抗体,这会影响胰岛素的治疗效果,因此针对这部分患者,消除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胰岛素和西药的作用主要在于降糖,而非治疗糖尿病本身,对于并发症的改善效果有限。
目前市场上,一些产品中掺杂了西药的降糖成分,这可能对消费者造成误导。许多患者误以为某些中药产品能快速降低血糖,便将其视为治疗糖尿病的良方。这些产品往往含有不明剂量的西药成分,患者在使用时可能无意中摄入了过量的降糖成分,这不仅可能加重脏腑器官的负担,还容易导致低血糖。长期摄入可能对器官造成损害,加速并发症的发生,并可能耽误患者寻找真正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
真正的中药产品并非直接迅速降糖,而是注重调理脏腑功能,缓慢平衡血糖。它们的作用在于辨证施治,针对个体症状进行用药调整,标本兼治。中药治疗能够从内部调理各脏腑器官功能,提高患者免疫力,恢复人体内部平衡,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糖尿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糖尿病的预防,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避免暴饮暴食,保持生活规律,合理膳食,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摄入含糖食物;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适量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在季节更替时补充足量维生素,增强自身免疫力。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遵循严格的治疗原则,正确运用现有的治疗方法,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对于糖尿病患者能否吃糖的问题,实际上,他们并非完全不能吃糖。日常饮食中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但果糖是可以适量摄入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参与,而蜂蜜的主要成分就是果糖。适量地摄入蜂蜜对糖尿病患者是有一定帮助的。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和运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适的治疗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