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到底青睐胖子还是瘦子
糖尿病与体态胖瘦间的联系引人关注。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即使在瘦弱的孕妇中,患妊娠糖尿病的风险也并不低,这一事实揭示了糖尿病与体重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
关于1型糖尿病,它似乎更倾向于“喜欢”瘦的人。这类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三多一少”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同时体重下降。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胰岛素的“绝对”不足。由于胰岛素的缺乏,人体无法有效储存能量,从而导致消瘦。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他们在发病前往往体重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会明显减轻。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的一生可能需要依赖胰岛素进行治疗。通过合理的治疗,这些患者也有可能逐渐增重,直至达到正常的体重。
至于2型糖尿病,它的患者体型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肥胖者,也有偏瘦的人。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过肥胖的“历史”,但在发病后,由于种种原因,体重可能会有所减轻。由于他们的体重基数较大,所以体重的减轻往往不那么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需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性,建议去医院进行血糖检查。
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有大约九成是2型糖尿病。其中,大约八成的患者伴有肥胖或超重的问题。这些患者的发病机制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因此有人将2型糖尿病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现象尤为明显。一方面,肥胖者的脂肪细胞较多,这些脂肪细胞对胰岛素并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常伴有血脂异常和游离脂肪酸增多,这也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尽管欧美等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肥胖,但在亚洲国家如中国和日本的糖尿病患者中,肥胖率却没有那么高。许多糖尿病患者的BMI都在二十五、六左右。即使是轻微超重的人也需要警惕糖尿病的威胁。而对于那些体型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虽然胰岛素抵抗似乎不那么明显,但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和病程较长导致的胰岛细胞功能缺陷以及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也会使体重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两种类型的糖尿病视为可以相互转化的疾病。它们各自有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