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最危险的食物(独家报道)
广西南宁夜市的小龙虾热卖现象背后,引人深思。在这个特殊的时节,世界各地关于食品安全的警钟再次敲响,德国集中爆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事件更是让人们的神经紧绷。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卫生局和疾控中心发出通知,提醒消费者注意食品卫生,警惕某些食物成为引发肠道传染病的“危险分子”,如小龙虾、羊肉串、麻辣烫等。
其实,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病例屡见不鲜,只是在我国未曾集中爆发而已。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病症的真相。大肠杆菌主要经口感染,食物传播是最常见的途径,肉类、生蔬菜、海鲜等皆可能带有大肠杆菌。而在每年夏天,肠胃疾病高发,若出现恶心、呕吐、发热、水泻性血便等症状,必须及时就医。
烧烤类食品是其中的危险之一。路边摊的烤羊肉串、鸡翅等需格外警惕。烤肉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惊人内幕令人震惊,为了降低成本,一些烧烤店可能会在肉上下功夫。羊肉串造假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鸭肉串冒充羊肉串的情况屡见不鲜。烤肉用的竹签重复使用,成为病菌传播的媒介。烤肉时产生的致癌物也不容忽视,明火烤制的鸡翅会产生多环芳香烃等致癌物,烤焦的肉皮所含致癌物更是高于肉质。选择干净、卫生条件好的地方吃烧烤至关重要。
生食类食品也是需警惕的对象。凉拌海带丝、藕片、腐竹等都可能存在问题。在凉拌菜加工、销售行业中存在二次“翻新”的做法,一些无良商户可能会添加化学物质以恢复食材的柔韧度和色泽。外出就餐时要点凉菜需谨慎,并特别留意其外观、颜色、气味。在家自制凉菜时,最好加入蒜末和姜末以杀菌。
水产类食品同样需要警惕。麻辣小龙虾、炒田螺、烤海鲜等都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夏季湿热环境为肠道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条件。小龙虾通常携带肺吸虫,不完全熟透的小龙虾可能将肺吸虫的幼虫带入人体,引起各种炎症。田螺也是寄生虫的寄居大户。碳烤生蚝、烤扇贝等目前最流行的海鲜吃法也存在“外熟里生”的问题。
面对这些食品安全风险,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外出就餐时,尽量选择干净、卫生条件好的餐厅,避免去大排档、路边摊。在食用烧烤、海鲜等食物时,要注意选择新鲜、健康的食材,避免摄入过多的添加剂和化学物质。在家自制食品时,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以及餐具、厨具的消毒,确保食品安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美食的保障自己的健康。海鲜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耐热性强,需要在80℃以上的高温才能被有效杀灭。海鲜中还可能存在寄生虫卵,而烤制的方式并不能完全保证这些病菌的彻底消灭。商家若使用不新鲜或已死亡的海鲜,尤其是贝类,风险更高。因为贝类本身带菌量较高,蛋白质分解迅速,一旦死亡,病菌会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不新鲜的还会引发腹泻、恶心乃至食物中毒等健康问题。
对于这种情况,蒸煮是最安全的处理方式。如果喜欢烤海鲜,建议烤制时间稍微延长。对于大排档或小饭馆的田螺和麻小,由于进货来源不明、卫生条件差,建议谨慎食用,食用时最好去掉最易受污染的虾头。“醉虾”、“酱油腌海鲜”等不加热烹调的海鲜也要慎重食用。
在享用海鲜时,可以搭配蒜和芥末以杀菌。饮料方面也要提高警惕。散装的扎啤需要谨慎选择,因为市场上的散装扎啤实际上是未经巴氏杀菌的鲜啤酒。这种啤酒的储存需要特定的温度和条件,如果大排档的卫生环境不达标,就容易出现问题。建议选择瓶装啤酒,并避免过于冰镇。吃肉串时最好不要喝啤酒,容易诱发消化道肿瘤。海鲜配啤酒会使尿酸水平升高,从而诱发痛风。夏天更适合选择温和、解腻、养胃、解暑的饮料,如大麦茶、酸梅汤等。
在享用麻辣烫时也要提高警惕。麻辣烫的汤料反复使用,研究发现,煮90分钟后亚硝酸盐含量会明显增加。而绿叶蔬菜反复煮也会产生亚硝酸盐。动物内脏如牛肚、百叶等是麻辣烫中的热门选项,但大排档或路边摊的原料质量无法保证。建议尽量少吃路边的麻辣烫,食用时最好蘸着芝麻酱以增加钙的摄入量,同时搭配具有杀菌作用的蒜汁和醋,或者食用生大蒜以帮助预防肠道感染。
在享受美食的我们也要注意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生命时报》的这篇报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建议,让我们在夏日美食盛宴中更加安心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