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谈卖20元芹菜被罚6.6万
榆林市惊现“芹菜罚款门”:微小商户遭遇高额处罚的背后故事
在刚过去的2022年8月,陕西榆林市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个体户因出售的5斤芹菜被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且未能提供进货来源证明及履行相关查验义务,被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罚款高达6.6万元。而处罚商品的案值仅为20元。这一事件经国务院督查组介入后,当地承认了处罚不当。
对于这一事件,胡锡进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首先关注了处罚力度的问题。胡锡进认为,榆林市的这一处罚明显过重。对于仅售卖5斤、案值仅20元的芹菜,处以高达6.6万元的罚款显然不合比例。他提到,《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处罚标准应该是针对案值一万元以下的违法行为处以5-10万元的罚款。但在实际执行中,这一标准似乎并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
随后,胡锡进对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行为提出了质疑。他批评这种行为可能属于公权力的滥用,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的背景下。对于小微商户的轻微过失,如未能提供进货票据等,应该给予适当的宽容,而不是过度处罚。这样的行为不仅可能损害民生,还可能激化基层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胡锡进还强调了执法的人性化需求。他认为,执法不应只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而应考虑商户的实际困难和轻微过失。商户作为基层的劳动者,其生活状况和工作压力都应得到理解和关注。执法部门在维护法律的也应关注民生,平衡法律与民生的关系。
他还对政策执行进行了反思。胡锡新强调,法律条款的制定需要考虑现实情况,并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监管部门不应仅仅是一个权力机构,而应强化服务意识,真正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这一事件及其引发的广泛讨论提醒我们,基层执法中需要更加关注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避免出现过罚不当的情况。也需要在法律与民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执法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法治与民生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