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介入论坛暨高血压介入治疗示范项目启动
2022年8月20日,一场盛大的高血压介入论坛暨高血压介入治疗示范项目启动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开幕。此次论坛以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形式呈现,吸引了众多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周玉杰教授、孙宁玲教授、孔祥清教授、江洪教授和蒋雄京教授等担任大会主席,他们共同引领了此次学术盛会。王捷教授和王丽教授则作为大会讲者,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主题分享。葛均波院士和霍勇教授也受邀为大会致辞。
论坛伊始,葛均波院士的开场致辞为我们揭示了RDN(去肾交感神经术)这一创新疗法的巨大潜力。作为一种通过导管微创介入手术治疗高血压的方法,RDN技术为那些需求迫切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历经十多年的发展,这项技术打破了依赖药物降压的局限,为高血压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积极的临床研究随访结果为RDN疗法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
霍勇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设置高血压介入论坛及启动高血压介入治疗示范项目的深远意义。他提到,RDN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足够的临床证据支持。此次项目的启动不仅是为了进一步积累和完善循证医学证据,更是为了将RDN有序应用到中国庞大的高血压患者中。SMART试验是由葛均波院士、孙宁玲教授和王捷教授等共同牵头的临床试验,使用中国原创的器械和设备,展现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引领地位。
王捷教授深入了RDN的演变过程,从概念提出到人体试验,每一个时间节点的故事都引人入胜。作为最早开创RDN的学术带头人之一,王捷教授详细介绍了这一疗法如何从概念发展成为一种临床疗法。他的讲述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临床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辛勤努力和不懈努力。
孙宁玲教授则为大家介绍了高血压介入治疗示范项目的背景和内容。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患者人数已超过2亿。目前,药物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仍有大量患者治疗后血压未达标。RDN作为一种替代疗法,为那些不耐受或不愿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基于现状,高血压介入示范项目应运而生,旨在推动RDN规范治疗落地临床。
项目启动仪式上,葛均波院士、霍勇教授、孙宁玲教授、周玉杰教授以及信迈医疗的领导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王丽教授就肾动脉消融系统SyMap和Medtronic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对比。她从多个方面对两种系统的特点进行了综合评估,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参考信息。
此次论坛不仅是一次学术盛会,更是高血压介入治疗领域的一次里程碑事件。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和深入,为高血压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我们期待未来在这一领域的更多突破和创新,共同筑建健康中国!王丽教授在SyMap与Metronic射频消融导管进行去肾神经术时强调,二者各具特色,未来的研究应更深入地肾交感神经解剖和生理学的变化,以及高血压发生发展的机制。这些研究将为RDN(肾去神经术)治疗高血压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我们仍需要寻找适合RDN的可靠指标,并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评估其长期效益。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消融能量、消融方式,并设计能够精准靶向肾动脉交感神经的消融设备。
胡嘉禄教授分享了一项关于肾神经标测/选择性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实操病例,特别是SMART试验的一些发现。这项研究使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器械和设备,是世界上首个将标测与消融结合研究RDN治疗高血压的尝试。胡教授指出,电刺激疼痛的判断对找到阳性点有很大影响,手术者的经验以及根据血压变化类型的判断都至关重要。手术平均消融每侧4个点,如果消融点位的阳性反应越典型,降压效果越好。标测点位中阳性点不到50%,二次消融率约为50%,存在即使二次消融仍无效的点。还存在阴性点位和导致血压下降的负反应点。术后24小时内即可见明显的血压下降,且未见手术导致血压升高的现象。总体收缩压降压幅度平均可超过20mmHg,且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或心脑血管事件。假手术对照组则显示出明显的安慰剂效应,但平均三个月内效果消失。
对于RDN的未来研究方向,胡嘉禄教授表示,虽然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RDN降压的生理学基础和临床证据,但仍存在一定争议,如适当的目标人群、消融理念以及RDN效果评价方法等都需要进一步。
江洪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并高度肯定了各位专家的分享。他强调,“通过微创介入手术治疗高血压是高血压治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高血压介入论坛暨高血压介入治疗示范项目的启动,将有助于医护人员深入了解这一新技术,对推动RDN临床应用的规范化和普及具有重大意义。这次会议不仅展示了的研究成果,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激励着医学界不断和创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