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科学家发现病毒进化规律
通过追踪新冠病毒进化的步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蓝柯教授和徐可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的新冠广谱疫苗。这一重大成果于1月4日在知名学术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疫苗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新冠病毒的进化特点。正如徐可教授向澎湃科技记者介绍的,新冠病毒一旦人传人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就会发生抗原漂移,不断累积突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团队从2020年4月开始着手研究,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策略:基于病毒进化共识序列优化设计疫苗免疫原。经过十个月的努力,他们完成了广谱疫苗免疫原Span的序列设计。
后续的小鼠实验证明,这款疫苗对包括德尔塔(Delta)、奥密克戎(Omicron)及其亚系毒株在内的新冠病毒变异株都能诱导产生广谱中和抗体,相比原型株抗原疫苗,其效果更为显著,并且能够保护实验小鼠抵抗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株的致死性攻击。这一成果在生物预印本平台bioRxiv发表,并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近期,新的优势株XBB.1.5和BQ.1.1引发广泛担忧。研究团队发现,Span抗原所包含的六个共性突变位点在这些奥密克戎变异株中仍有很大程度的保留。针对变异株的疫苗中和抗体试验正在进行中。
这款疫苗与传统的单序列疫苗有着显著的区别,它实现了概念性的创新,从本质上提升了抗原的广谱性。徐可教授表示,尽管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但团队设计的Span疫苗已经走在病毒的前面。未来或许只需每隔五年或十年接种一次广谱疫苗就能提供足够的保护。
该团队还深入分析了新冠病毒的进化路径。截至2022年7月,他们分析了超过110万条新冠病毒序列和54个新冠变异株的数据。报道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的三种定向进化路径,这些不同路径的进化规律导致了抗原性的改变。这意味着单一毒株的疫苗难以有效应对所有进化路径的变异株。
武大团队设计的Span抗原基于这些进化规律进行计算分析,并覆盖了发生频率最高的五个突变点位。这些位点的组合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代表了多种变异株的最典型特征。最终设计出的Span抗原具有广泛的交叉保护作用,能够在小鼠实验中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这一突破性的研究为抗击新冠病毒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开发能够应对多种变异株的疫苗变得至关重要。武大团队的这一成果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有望帮助企业顺利对接产业化轨道,为全球的抗疫工作带来新的希望。广谱新冠疫苗应对变异株XBB的挑战
随着新冠病毒的持续演变,一种全新的广谱新冠疫苗引发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2022年8月,上海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新冠变异株疫苗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款疫苗采用创新设计,以应对病毒不断变异的挑战。
这款疫苗的研发背后,是基于深入的研究和精准的预测。其抗原设计源于新冠病毒S蛋白上的关键突变位点,特别是针对阿尔法、贝塔和伽马株共有的四个关键突变位点进行专门选择。据专家透露,这种精准的设计使得疫苗能够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主要变异株产生良好的交叉中和作用。疫苗的设计理念源于对现有病毒进化趋势的深刻理解,并结合严格的生物信息学计算。它不仅考虑到了病毒在免疫逃逸方向上的进化趋势,还针对这一趋势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例如,在奥密克戎毒株流行后,针对其高频出现的共性突变位点进行优化设计。这使得该疫苗的设计具有高度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人员也强调了选择突变位点的科学性,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基于严格的生物信息学计算和实验证据的综合分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特定的突变位点会被选中而其他位点则被忽略的原因。这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人类健康的重要课题。除了对新冠病毒的研究外,该团队也在积极研究流感病毒的演变和广谱疫苗的研制。他们深入了流感病毒流行信息的收集和预测系统,并了如何将传统灭活疫苗生产工艺转向广谱疫苗的可行性。虽然面临一些挑战,如企业积极性的不足和市场需求的压力等,但新冠病毒的快速突变和市场需求使得广谱新冠疫苗的普及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此背景下,各方应共同努力推动广谱疫苗的普及和发展,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病毒挑战。这款广谱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它不仅展示了科学研究的和广度,更体现了对人类健康的关怀和责任担当。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将有能力应对未来的病毒挑战,保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