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蒋开平代表,作为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副院长和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民族中医院院长双重身份的他,时常回想起今年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那句话:“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改善基层医疗状况的深切期待和使命感。他清楚地记得两年前首次踏足台江的情景:县中医院医疗水平相对滞后,医疗设备不足,人才匮乏,许多患者不得不远赴他乡寻求救治。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成为了他和许多代表委员的共同愿望。
如何打破基层医疗服务发展的瓶颈?以三甲医院的心内科医生身份参加全国两会的张俊杰代表指出,基层医疗服务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存在短板。基层医疗力量薄弱,人员配备不足,人才引进难度大,难以有效承担基层首诊的任务。医疗基础设施、就医环境、就诊流程有待改善。最让他担忧的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在福利待遇、晋升渠道、能力提升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导致积极性不足。其中,人才缺口问题尤为突出。许多基层医生在面对稍微严重的病例时显得信心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信任度和医院的声誉。
为了构建健全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张俊杰代表建议卫生健康部门与医学院校加强合作,开展基层卫生人员的定向培养。通过统一招生、定向分配、免费培养等方式,强化基层医疗力量。实施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全科医生培训、学历升级、进修培训等方式,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如何留住这些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了一大挑战。蒋开平代表指出,西部地区市县级医院面临人才成长环境相对较差、激励配套政策落地见效慢等问题,优秀人才往往流失。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委员提出了加强基层医生规培训练、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等建议。他认为,应该通过三级联网进行日常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要优化西部欠发达地区医疗人才成长环境,完善本土或外来优秀人才服务本土的激励配套政策。
除了医术的培养,医德的塑造同样重要。代表委员们强调,要引导基层医院坚守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在优化医疗技术的也要防止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医生应严格按照临床诊疗指南给患者看病,降低就诊费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在基层医疗力量壮大的如何加强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合作、畅通就诊通道也显得尤为重要。陈树波代表建议以三甲医院为依托推进市级医疗中心建设,建立包括地市级医院、县级医院、社区或乡镇医院的三级诊疗体系。与此南昌正在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建立分工协作的连续性医疗健康服务模式。这些努力旨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造血式”帮扶合作模式的开展也值得关注。它不仅可以是上级医院和基层医院之间的双向合作,还可以是参与和主导的三方合作。这种模式的推广有助于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则关于合作的喜讯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与湖北黄梅县委县间传递开来。两大单位成功签下“院府合作”协议,掀开新一轮的医疗改革篇章。这项合作不仅标志着医院专家将全职投入到县医院的改革实践中,更是对县医院综合改革、人才培养以及重点学科建设的鼎力支持。有了当地的鼎力相助,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更为顺利,医疗改革的步伐愈发稳健。
近两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合作模式已在湖北嘉鱼、兴山等地生根发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王行环委员对此赞不绝口,认为这种“院府合作”式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不仅成果显著,而且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质。或许这正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一条可行路径,为更多地区树立了一个典范。
“造血式”的帮扶与合作理念也深得蒋开平代表的认同。他提议,我们不妨在东部地区选取一批具有优势的三级医院,从国家层面启动东西部协作医疗帮扶输出医院建设项目。通过这种方式,东部地区丰富的优质医疗资源能够逐步对接到西部地区,形成联动格局,让优质医疗资源如春天的暖阳普照更多基层群众。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更是对医疗改革的一次。在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地区能够加入到这一合作中来,共同推动医疗事业的进步,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