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灿烂中华文明
传承中华文明,是一场系统工程,旨在将灿烂的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活力。以下是关于当前实践的核心方向:
一、文化活动:点燃文明之火
社区文化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清明诗会、名人名言分享会等主题活动,巧妙地将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淡水路的清明诗会,通过拼贴诗创作和名人足迹追溯,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深入感受先辈的信念。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深化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举办了7300余项活动,如非遗购物节和遗址公园体验,让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推动文旅消费升级。
二、遗产保护:夯实文明基石
我们坚持系统性保护机制,强化预防性保护,运用数字化技术。以云冈石窟为例,立法保护和数字中心建立,实现了文物的全息采集,确保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良渚古城、泉州宋元商贸中心等世界遗产的保护实践,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多元类型和历史贡献。
我们反对浮躁的“拆真建假”行为,强调保护历史街区、传统地名,避免文化传承链条的割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维护城市历史记忆,杜绝盲目重建和洋化命名。
三、政策引领:凝聚传承共识
文化遗产保护被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十四五”文物规划》等文件,我们明确了文物保护修复目标,完善了长效机制。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扬弃原则,推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社会协同参与也是我们的重要策略。我们鼓励跨部门协作和社会力量介入,加强网络平台文物安全监管,构建全民守护文化遗产的格局。
四、科技赋能:拓展传承路径
数字技术的应用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进计算中心、动态监测系统等科技手段提升了保护效能。以“数字云冈”工程为例,它实现了文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研究利用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
学科交叉融合也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新活力。我们推动历史、考古与材料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解决技术难题。
中华文明的传承不仅需要守护“源”的根脉,还需要开辟“流”的创新。通过实践与制度、保护与活化、传统与科技的多维联动,我们才能赓续文明薪火,谱写新时代的文化华章。这是一场全民参与、全社会协同的文明接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传承灿烂的中华文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