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拿药又不吃 国人年浪费300亿
医疗,曾被视为救死扶伤的圣地,如今却悄然变成了一场商品化的交易。仿佛走进了一家超市,医生手中的扫描仪如同条码枪,扫过的每一项医疗项目药品、检查、治疗都像商品一样被选购,却在不经意间刷掉了你的健康和财富。在这背后,台湾的健保制度仿佛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扭曲的竞争机制催生了医疗的“三多”现象吃药多、检查多、开刀多。
台湾的医疗现状令人忧心。平均每个人一年看病的次数高达12次,是美国的三倍。门诊中八成的人会拿到药品,而一张药单上平均有3.2种药物,这一数字也远超过欧美国家的1到2种。过度开药的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质疑,甚至有观点认为这是台湾成为“洗肾王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背后的原因,健保制度的扭曲是过度医疗的推手之一。自2002年以来,健保以总额限制的方式分配医院的健保费,形成了各医院为了争夺份额而进行的冲量多销的竞争。在这种制度下,医生们的收入与业绩挂钩,这使得医疗逐渐商品化,医生们也不得不变成类似业务员的角色。
除此之外,医院、医生和药商、仪器商之间的共生结构也是推动过度医疗的另一原因。在这个协同赚钱的结构中,仪器商为了推销产品,甚至会用出国学习作为诱饵。医院购买了昂贵的仪器后,就会尽量多做检查以快速回收成本。这样的商业逻辑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给病人带来了不必要的风险。
不可忽视的是,医病关系的对立也导致了医疗诉讼的增加。台湾的医师被告率居世界之首,这让医生们在治疗时更加谨慎,倾向于多做检查以留下记录,预防被起诉。但这也加剧了过度医疗的现象。
从病人踏入医院的那一刻起,就陷入了一场过度医疗的攻防战。医生、医院、制度环境都在其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病人必须认清,多治疗、多检查、多吃药并不等同于就好,甚至可能带来伤害。我们需要跳脱“医疗多就是好”的迷思,更聪明地保护自己,避免过度医疗带来的浪费和风险。
最后提醒读者,面对医疗服务商品化的现象,我们不仅要关注医疗制度的改革,还要提高个人的健康素养和医疗意识。作为病人,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医疗服务,不盲目追求多治疗、多检查,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的健康与财富。
(注:由网友『北星的眼』投递本站。信息仅供参考,未经本站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