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瑞姆心理教育机构从心理健康教育说起
关于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的误解与常识普及
如今,当我们提及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和治疗时,往往引发人们各种各样的想象,似乎这些概念被神秘化,让人敬而远之。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在许多人心中,要么被神化,要么被庸俗化甚至妖魔化。这种两极分化的认知现象,反映出我们对心理健康方面的认识存在深深的误区。
从事这一职业的我,时常被误解和误解他人。在我高校的工作经历中,无论是给学生上课、组织学校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还是日常的心理咨询,都让我感受到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中忽略了一些基本问题。这些被忽略的常识性问题,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
那么,什么是常识呢?常识对我们至关重要。没有常识,我们可能会举步维艰。以身体健康为例,我们知道身体的大致构造,知道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冒,知道如何治疗或寻求帮助。相比之下,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常识了解却知之甚少。
心理是否有结构?如何判断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如果被诊断为心理疾病,我们该如何寻求治疗?这些问题,很多人可能无法回答。关注心理健康,我们需要了解常识。正是因为缺乏对常识的了解,我们才从一个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其实,了解常识并不难,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可能就有答案。遗憾的是,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却忽略了对常识的普及。
我们的课本更多地关注大学生如何管理情绪、优化人格等高级话题,却忽略了情绪和想法背后的成因。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件事的起因,就盲目给出解决方法,这种方法真的有效吗?今天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时候正是这种不求甚解的结果。
行业乱象也让人们对心理学充满迷惑。一些人以心理学之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心理咨询行业在中国起步不久,十分混乱。真正了解和从事心理咨询、以科学精神对待和实践的人很少。坚守这一职业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去魅”是新兴行业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每一位同学用理性和冷静的思考来揭开迷雾。这也是我们在大学阶段培养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们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识。这包括了解心理的结构、如何判断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以及如何寻求治疗等。就像西施效颦一样,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美,而不是盲目模仿他人。我们也要避免盲人摸象的片面性,全面、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拨开迷雾见月明真相的路上始终伴随着怀疑与挑战的勇气去心理健康的真谛帮助自己以及周围的人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有时候,我们也不禁会自我反思,是否也像东施一样,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是否心中也住着那个永远不够好的“东施”,和那个遥不可及、太过耀眼的“西施”。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我们时常感到迷茫和困惑。
再说说那“盲人摸象”的故事。在古代的一次国王教化活动中,几名盲人被要求去触摸一头大象,然后描述它的样子。有的盲人说大象像条长绳,有的则说像根大柱;有的觉得像蒲扇,还有的则觉得像一堵墙。每个人的描述都大相径庭,因为他们都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
在我们面对人的心理问题时,很多时候也像这些盲人一样,只从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去解读,然后就自以为是地认为已经明白了全部。人的心理世界其实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元的系统。从心理健康的塑造,到人格的发展,再到整个人生观的构建,都如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头大象,庞大而神秘。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揭开心理的神秘面纱,但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它、去研究它。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我们需要摒弃那些片面、简单的判断,去全面、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请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悟这复杂而美妙的心灵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