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定义和机制研究
糖尿病,这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显著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它的核心病理在于胰岛素的工作机制发生障碍,可能是分泌缺陷,也可能是生物作用受损,有时两者兼而有之。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疾病,我们来详细其不同的类型及其背后的机制。
一、分类及机制介绍
1. 1型糖尿病:这是一种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的胰岛β细胞破坏,从而引发胰岛素绝对缺乏的疾病。这种情况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就会被发现,患者需要终身依赖外源胰岛素进行治疗。
2. 2型糖尿病:这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患者总数的90%以上。它的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同时伴随进行性分泌不足,或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这种类型与肥胖、遗传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3. 其他类型:包括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现的糖代谢异常。而特殊类型糖尿病则是由基因突变、疾病或药物等因素引起的。
二、研究前沿
在遗传机制方面,中国团队已经开发出1型糖尿病的遗传风险评分模型(C-GRS),显著提高了分型准确性。国际研究则发现了1289个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遗传标记,揭示了8种致病机制簇。在并发症机制方面,长期的高血糖可能会导致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和肾脏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如冠心病)。糖尿病脑病与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以及β淀粉样蛋白沉积有关。在治疗方向方面,多祖先基因研究为精准治疗提供了靶点,例如针对脂代谢异常人群的个体化干预。
三、诊断的金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并不复杂。如果你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即可确诊: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达到或超过11.1mmol/L;随机血糖达到或超过11.1mmol/L,并伴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