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 糖友如何应对粽子的诱惑呢
粽子:美味与健康间的微妙平衡
粽子,这一传统美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口感体验。从嘉兴粽子到海南粽子,各式各样的粽子让人垂涎欲滴。并非每个人都能尽享这份美味,某些身体条件的人食用时需格外小心。
对于那些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朋友来说,粽子的食用需适量。糯米为主要成分的粽子,若过量食用,可能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有可能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这类人群在品尝粽子的美味时,更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粽子的保存也需格外注意。在初夏炎热的天气里,粽子的主要成分糯米,加上红枣、豆沙或肉,很容易变质。一定要放在冰箱保存。无论是枣粽、豆沙粽还是肉馅粽,都有其最佳的食用期限。新鲜粽子最好当天食用,冷冻和真空包装的粽子则可在保质期内食用。自己家里包的粽子,冷藏不超过3天,冷冻不超过7天。
再美味的粽子,吃之前也要记得彻底加热。糯米和粽子馅都是容易变质的食物,加热不充分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变凉的粽子过油、过黏,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值得注意的是,剥开粽子时如果发现黏丝,那么这表示粽子可能已经放置过久,新鲜度可能受损,建议避免食用。
那么,如何享受粽子的美味又不损害健康呢?每天食用粽子不应超过50克,也就是半个或一个。特别是胃肠道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也应注意不要贪多贪凉,最好分小块多次食用。商家推出的迷你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粽子中常含有含糖量高的红枣、豆沙等,吃时还需加糖,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挑战。糖友们更要节制食用,以免损害胰岛功能,引起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
粽子虽好,但食用时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在享受美味的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