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制菜中品品新业态的味道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快节奏生活的普及,预制菜行业逐渐成为餐饮业的新宠。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笼罩下,居家办公和线下聚会受限,追求美味又忙碌的“打工人”们发现了一种新的选择预制菜。五一假期期间,某电商平台的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80%,小酥肉、酸菜鱼、烤鱼等成为年轻人的新宠。而春节期间,高端预制菜如佛跳墙的销量更是同比增长300%,短短7天便售出数百万份。
这火热的预制菜并非新鲜概念,而是加工食品的进阶版。根据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多家单位起草的《预制菜》团体标准,预制菜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通过标准化流水作业,经过预加工和预烹调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其实质包括了即食、即热、即烹和即配四大类。
疫情期间,预制菜的便捷属性深受消费者喜爱,尤其是居家办公的家长,面临办公与照顾孩子的双重挑战,预制菜恰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其方便性和快捷性满足了消费者的居家餐饮需求。旺盛的需求促使餐饮企业和资本不断进入市场,推出新品种争夺消费者。从虾饺到螺蛳粉,从牛柳到酸汤鱼,市面上的预制菜已经涵盖了大多数家常菜品类,而网红菜品更是企业的研发重点。
对于预制菜生产企业来说,风味和安全是决定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保持菜品的风味是预制菜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烹饪文化丰富多样,不同菜系的风味保持方法各异,企业需考虑冷藏温度、存储环境、加热方式等因素,以赢得市场认可。一些地方已察觉到市场机遇,联合农业、商业、食品安全等部门和餐饮龙头企业共同制定生产标准,打造本地特色菜品。
预制菜的全链条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亦不可忽视。从生产到消费者食用,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卫生,是预制菜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重庆一家网店因销售未贴生产日期、生产批号等信息的预制菜被举报,法院判罚退赔5万元的事件,也反映出预制菜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重要性。
虽然预制菜在疫情期间大放异彩,但它的前景未必是短暂的。随着信息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革,线上办公、电子商务等其他业态的兴起,预制菜行业有望逐渐成为一种新经济业态。互联网带来的社会线上化转型,以及分布式跨域协作的普及,将影响人们的餐饮习惯。从长远看,预制菜行业可能会与电子商务等其他业态一样,成为值得重点关注和长线投入的新经济。